问题 | 刑事案件判刑低于羁押期限怎么样处理 |
释义 | 刑事案件判刑的刑期低于羁押的期限是经常出现的,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法院作出判决后,应该立即释放犯罪分子。《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四十一条【管制刑期的计算和折抵】管制的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二日。第四十四条【拘役刑期的计算和折抵】拘役的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第四十七条【有期徒刑刑期的计算与折抵】有期徒刑的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 二、羁押期大于判刑期可否申请国家赔偿根据《国家赔偿法》的规定,羁押超刑期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引起国家赔偿责任。刑事案件的拘留、审查、起诉、审理只要是依法在期限内完成的,即使羁押时间超过刑期均不应赔偿。基层法院在审理量刑幅度在单处罚金、拘役或有期徒刑六个月以下的轻刑案件中,经常会面对被告人被超期羁押的问题。以案为例,被告人张某因盗窃1500元被羁押,按照量刑规范,张某的刑期应该在拘役二到三个月,但案件移送到法院时,张某已被羁押四个月,法官在考虑被告人的刑期时,往往会顾及到其已被羁押的时间,不是单纯地以罪量刑,而是羁押时间长的判刑期就长,羁押时间短的,所判刑期就短,加上案件的审理期限,张某最后被判处拘役五个月。如果张某此前羁押时间只有两个月,那么法官通常会判拘役三个月。为了使所判刑期能够抵消已经羁押的时间,不至于实际羁押时间超过刑期,法官人为加刑,像这样因为羁押时间的长短导致法官对同样的案件作出不同的判决,在审判实践中屡见不鲜,一个很主要的原因是怕引发国家赔偿。如此不考虑犯罪情节而随意延长刑期,加重处罚,滥用自由裁量权,判决严重违背了“罪刑相适应”原则。为了做到以罪量刑,正确实施“罪行相适应”原则,笔者建议目前在公检法内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及时沟通。公安机关建立捕后侦查期限及刑事拘留报备制度,对事实清楚、无遗漏罪行和犯罪嫌疑人的轻刑案件和犯罪嫌疑人系未成年人的,应在批捕后一个月内侦查终结移送审查起诉。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