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职务犯罪的主观故意与过失的区别
释义
    职务犯罪是指滥用职权或职务便利,造成严重后果的违法犯罪行为。在判定罪责时,主观故意和过失是重要标准。主观故意是指明知或应知违法性和危害性并决定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状态。过失是指由于疏忽或粗心大意未预见到或应当预见到犯罪行为的危害性,但应当预见。
    法律分析
    职务犯罪是指行使公务职权或者职务便利,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或者徇私枉法,造成严重后果的违法犯罪行为。在职务犯罪中,主观故意和过失是判定罪责的重要标准。主观故意是指犯罪人明知或应知其行为的违法性和危害性,并决定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状态。而过失则是指犯罪人由于疏忽或者粗心大意,没有预见到或者没有应当预见到犯罪行为的危害性,但是应当预见的。
    拓展延伸
    职务犯罪中主观故意与过失的认定标准与司法实践
    职务犯罪中主观故意与过失的认定标准与司法实践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问题。在法律界,认定一个人是否具有主观故意或过失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和证据。对于主观故意,通常要求犯罪人有明确的意图和目的,有预谋或故意犯罪的倾向。而过失则强调犯罪人的疏忽、粗心或不谨慎导致了犯罪行为的发生。在司法实践中,法官和陪审团会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审查证据、听取辩护意见和检控方的指控,综合考虑相关法律规定和先例判决,来最终认定犯罪人是否具有主观故意或过失。司法实践中的判决结果对于类似案件的判断和指导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结语
    职务犯罪中,主观故意和过失是判定罪责的重要标准。主观故意指犯罪人明知或应知其行为的违法性和危害性,并决定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状态;过失则是指犯罪人由于疏忽或粗心大意,没有预见到或没有应当预见到犯罪行为的危害性,但应当预见。在司法实践中,法官和陪审团会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相关法律规定和先例判决,来最终认定犯罪人是否具有主观故意或过失。这一判定结果对于类似案件的判断和指导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十六条职务犯罪是指在行使公务职权或者职务便利时,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或者徇私枉法,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第一百六十二条主观上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故意犯罪:
    (一)明知是违法的而实施的;
    (二)虽然不知是违法的,但是也应当预见的而实施的。
    第一百六十三条主观上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过失犯罪:
    (一)没有预见到或者没有应当预见到本身行为的危害性,但是因为疏忽大意而造成了后果的;
    (二)预见到本身行为的危害性,但是认为不会发生或者认为可以排除,结果发生了后果的。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21:3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