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没有劳动合同申请劳动仲裁要什么资料
释义
    没有劳动合同也可以申请劳动仲裁,但是劳动者在申请劳动仲裁前要准备好相关的证据材料,证明自己与用人单位之间确实存在事实劳动关系。若劳动者能够证明存在事实劳动关系且不是不签劳动合同的过错方,劳动者还可以向劳动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请,由劳动仲裁委员会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裁决用人单位赔偿劳动者最多十一个月的双倍工资。
    一、辞退纠纷案中劳动者如何举证
    一般来说,劳动者应该首先举证如下几点:
    (一)劳动者与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关系
    劳动者首先应该证明劳动者与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关系,在用人单位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下,劳动者要想证明存在劳动关系可以采用下面几个证据:
    1、社会保险记录
    社会保险缴费记录是证明存在劳动关系的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2、工资发放记录
    如盖章的工资条,工资卡的银行记录。
    3、胸卡、门禁卡
    4、房贷收入,缴税证明
    可以以买房买车贷款为由让公司开据收入证明。
    5、考勤卡
    最好原件,且有公司的公章之类的。
    6、代表公司签署的商业合同,文件,以及授权书等;最好有原件。
    (二)劳动者确实被辞退
    有一些用人单位在辞退劳动者时,手续简单,口头通知,邮件通知,或者帖出辞退公告,不向劳动者出具书面通知。遇到上述情形,只要用人单位否认,劳动者手中没有证据能够证明辞退事实的发生,败诉几乎成为定局。
    在用人单位明确拒绝向劳动者出具书面辞退证明的情形之下,劳动者如何获取有力的证据,保护自己的利益呢?结合笔者多年的经历,提出几种可以借鉴的方法:
    1、录音
    在和用人单位交涉离职过程中,进行一下录音,以证明辞退事实的发生及单位的拒不出具辞退证明的事实。我们办理的许多案子,就利用这种证据达到了胜诉的目的。
    2、先办理交接,在交接文件中将被单位辞退的事实注明。
    3、要求单位安排工作,继续上班,在遭到强制拒绝时,可以要求物业或者110来解决争端,以留下相关证据。
    4、发敦促函要求用人单位继续履行合同,安排工作,发放工资并缴纳社保等。
    5、在用人单位作出辞退决定后,立刻采取向劳动部门举报或者仲裁行动,以行动来证明公司主张的自动离职的主张。
    (三)工资收入
    劳动者辞退案一般要求经济补偿或者赔偿,工资收入是自己要求经济补偿的基数依据,劳动者应该举证证明自己的收入,一般可以采用劳动合同,工资卡,工资条,工资证明等。
    (四)工作年限
    计算经济补偿或者赔偿另一个计算依据就是工作年限,劳动者应该首先证明自己的工作年限。一般可以采用劳动合同,工资卡,工资条,社会保险缴纳历史等。
    当劳动者手里缺乏相关的证据,而用人单位不做真实的陈述的时候,劳动者应该具备一定的质证常识和庭审技巧,迫使对方拿出对自己有利的证据,这一点非常重要。
    二、劳动关系的举证责任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是否存在事实劳动关系?这种劳动争议通常由劳动者提起。按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工之日起建立劳动关系,一个月内必须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事实用工但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为事实用工。
    关于事实劳动关系的确认问题,实践中只要劳动者举证证明为用人
    单位提供了劳动,仲裁机构就会作为劳动案件受理。用人单位若否认双方之间的劳动关系,应当举证证明。
    引发事实劳动关系方面的劳动争议,主要证据有六种:一是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二是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纪录;三是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四是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五是考勤记录;六是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等。其中,劳动者只要拿出三或四当中的任一种资料,就可证明其与用人单位存在事实劳动关系。
    【本文关联的相关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8:5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