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法院调解后未履行,应采取哪些措施? |
释义 | 庭前调解后不执行,当事人可申请恢复执行原有效法律文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执行人应将协议记录在笔录中,一方不履行协议,可申请恢复原有效法律文件的执行。申请执行期限为两年,中止、中断适用诉讼时效规定。一方不履行和解协议,另一方有权在法定期限内申请法院恢复执行原判决。 法律分析 庭前调解以后不执行当事人可以申请恢复执行原有效的法律文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双方在执行过程中与解达成协议的,执行人应当将协议内容记录在笔录中,由双方签字或者盖章。一方不履行和解协议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另一方的申请恢复原有效法律文件的执行。同时,根据规定,申请执行的期限为两年。申请执行时效的中止、中断,适用法律关于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因此,一方在法定期限内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和解协议的,另一方有权在法定期限内申请法院恢复执行原判决。 拓展延伸 法院调解后未履行,如何有效执行法律裁决? 在法院调解后,如果一方未履行调解协议,执行法律裁决是确保合法权益得到保护的重要步骤。首先,受益方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法院将依法对违约方采取强制措施,如查封、扣押财产等。其次,受益方可以申请冻结违约方的银行账户,限制其资金流动,迫使其履行义务。此外,受益方还可以申请对违约方进行失信记录,影响其信用状况。如果违约方仍不履行,受益方可以申请强制拍卖其财产来弥补损失。总之,通过法律手段,确保执行法律裁决,维护正当权益的实现。 结语 在庭前调解后,如果一方未履行调解协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另一方可以申请恢复执行原有效的法律文件。执行人应当将协议内容记录在笔录中,并由双方签字或盖章。如果一方不履行和解协议,人民法院可以根据申请恢复原有效法律文件的执行。申请执行的期限为两年,适用法律关于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通过法律手段,确保执行法律裁决,维护正当权益的实现。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二百零七条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的案件,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是由第一审法院作出的,按照第一审程序审理,所作的判决、裁定,当事人可以上诉;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是由第二审法院作出的,按照第二审程序审理,所作的判决、裁定,是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上级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审的,按照第二审程序审理,所作的判决、裁定是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 人民法院审理再审案件,应当另行组成合议庭。 第二百一十五条债权人提出申请后,人民法院应当在五日内通知债权人是否受理。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