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未成年人取保候审不予起诉 |
释义 | 公安机关、检察院在侦察、起诉阶段决定取保候审的案件,法院通常会继续批准取保候审。然而,对于外地的未成年人,由于潜逃风险的考虑,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一般不会同意其取保候审。此外,对于未成年人共同犯罪中的主犯,也一般不会被取保候审。当未成年人被取保候审后,他们往往会提出一些辩解,主要是对自己行为的法律定性提出异议,这使法院在决定是否继续取保候审的问题上感到犹豫不决。 法律分析 1、公安机关、检察院在侦察、起诉阶段决定取保候审的,法院基本上都继续批准取保候审. 2、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对外地的未成年人出于潜逃风险的考虑一般不予取保候审。 3、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对未成年人共同犯罪中的主犯一般不予取保候审。 4、未成年人在取保候审后往往会提出一些辩解,主要是对自己行为的法律定性提出异议,法院在决定是否取保候审的问题上会犹豫。 拓展延伸 未成年人在刑事案件中享有特殊保护措施 未成年人在刑事案件中享有特殊保护措施。这是因为法律意识到未成年人的心智和成熟度尚未完全发展,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和误导。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法律规定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例如,在取保候审过程中,未成年人可以获得特殊的监护人陪同,以确保其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此外,对于某些轻微犯罪行为,法律也倾向于给予未成年人更多的教育和矫正机会,而不是采取过于严厉的刑事起诉措施。这些特殊保护措施旨在帮助未成年人改正错误、重建自我,并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益的成年人。 结语 未成年人在刑事案件中享有特殊保护措施,法律意识到他们心智尚未完全发展,易受外界影响。在取保候审过程中,未成年人可获得特殊监护人陪同,确保其权益得到充分保障。法律倾向于给予未成年人教育和矫正机会,而非过于严厉的刑事起诉。这些保护措施旨在帮助他们改正错误,重建自我,成为对社会有益的成年人。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七十九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七十三条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取保候审期间未违反本法第七十一条规定的,取保候审结束的时候,凭解除取保候审的通知或者有关法律文书到银行领取退还的保证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20修订):第五章 对重新犯罪的预防 第五十二条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对于无固定住所、无法提供保证人的未成年人适用取保候审的,应当指定合适成年人作为保证人,必要时可以安排取保候审的未成年人接受社会观护。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