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犯罪嫌疑人与罪犯的法律地位有什么不同? |
释义 | 犯罪嫌疑人和罪犯的区别在于案件阶段和罪行确认。犯罪嫌疑人是指未经审判、未确认罪名的有重大犯罪嫌疑的行为人;而罪犯是已经经过审判、确认罪行的犯罪分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未经法庭判决,任何人都不能确定有罪。 法律分析 1、犯罪嫌疑人和罪犯是在案件不同过程中的不同叫法。其中犯罪嫌疑人是指还未经过法庭审判,没有认定其罪名的有重大犯罪嫌疑的行为人。在侦查、起诉阶段,不论其犯罪事实有多明确,都只能被称为犯罪嫌疑人;而罪犯是指已经经过审判,确认其罪行的犯罪分子。在有罪判决生效之后的犯罪嫌疑人,才称之为罪犯。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 拓展延伸 犯罪嫌疑人与罪犯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的差异 犯罪嫌疑人与罪犯的法律地位存在着一些权利和义务上的差异。犯罪嫌疑人是指被怀疑参与犯罪活动的个体,他们享有一定的权利,例如被视为无罪的推定、拥有辩护权以及不受非法搜查和拘禁的权利。然而,犯罪嫌疑人也有一些义务,如配合调查、提供相关证据和出庭作证等。相反,罪犯是经过法庭判决认定有罪的个体,他们的权利可能会受到限制,如剥夺自由、限制行动范围等。罪犯也有一些义务,如服刑、接受改造等。总的来说,犯罪嫌疑人和罪犯的法律地位在权利和义务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结语 犯罪嫌疑人与罪犯在法律地位上存在明显差异。犯罪嫌疑人享有一定权利,如无罪推定、辩护权和不受非法搜查拘禁权。同时,他们也有义务配合调查、提供证据等。而罪犯是经过法庭判决认定有罪的个体,他们的权利可能受到限制,如剥夺自由。罪犯也有义务服刑、接受改造等。总体而言,犯罪嫌疑人和罪犯在权利和义务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三章 刑罚 第五节 死刑 第四十八条 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二年执行。 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都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死刑缓期执行的,可以由高级人民法院判决或者核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三章 刑罚 第五节 死刑 第五十条 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二年期满以后,减为无期徒刑;如果确有重大立功表现,二年期满以后,减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如果故意犯罪,情节恶劣的,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后执行死刑;对于故意犯罪未执行死刑的,死刑缓期执行的期间重新计算,并报最高人民法院备案。 对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人民法院根据犯罪情节等情况可以同时决定对其限制减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四章 刑罚的具体运用 第七节 假释 第八十一条 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可以假释。如果有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 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对犯罪分子决定假释时,应当考虑其假释后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