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残障人士是否需要为犯罪承担法律责任? |
释义 | 精神病人在无法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时不负刑事责任,但应受严加看管和医疗;间歇性精神病人在正常时犯罪需负刑责;未完全丧失辨认或控制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可减轻处罚;醉酒者需负刑责;除未成年与无辨认能力者外,残疾人也需负刑责。 法律分析 根据我国《刑法》第十八条之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 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只有未到法定责任年龄的人与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不负刑事责任,除此以外的人都应当负刑事责任,残疾人当然也不例外。 拓展延伸 残障人士的犯罪行为:法律责任与社会支持 残障人士的犯罪行为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在讨论中,法律责任和社会支持是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对于残障人士来说,他们可能面临着特殊的心理、生理或认知挑战,这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判断力和行为控制能力。因此,我们需要在法律责任和社会支持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从法律责任的角度来看,残障人士应该被视为与其他人一样的法律主体,承担其犯罪行为所带来的相应法律后果。这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确保每个人都在法律面前平等。 然而,仅仅强调法律责任是不够的。我们也需要提供适当的社会支持,以帮助残障人士更好地理解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这包括提供心理辅导、康复服务、教育和职业培训等资源,以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并提供更好的机会。 综上所述,对于残障人士的犯罪行为,我们需要在法律责任和社会支持之间取得平衡。通过确保他们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同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资源,我们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并为他们提供改过自新的机会。这不仅有助于保护社会秩序,也有助于促进残障人士的全面发展和包容。 结语 对于残障人士的犯罪行为,我们需要在法律责任和社会支持之间取得平衡。通过确保他们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同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资源,我们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并为他们提供改过自新的机会。这不仅有助于保护社会秩序,也有助于促进残障人士的全面发展和包容。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二章 犯罪 第一节 犯罪和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三章 刑罚 第一节 刑罚的种类 第三十六条 由于犯罪行为而使被害人遭受经济损失的,对犯罪分子除依法给予刑事处罚外,并应根据情况判处赔偿经济损失。 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犯罪分子,同时被判处罚金,其财产不足以全部支付的,或者被判处没收财产的,应当先承担对被害人的民事赔偿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三章 刑罚 第一节 刑罚的种类 第三十七条 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但是可以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予以训诫或者责令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或者由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处分。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