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法律分析:陪审员在审理职务犯罪案件时,需要判断被告人的行为是否对社会造成了严重影响,以便作出正确的判决。首先,被告人的行为是否违反了法律法规,是否违背了职务行为标准,是否违反了公共利益原则,是判断是否构成职务犯罪的重要参考。其次,被告人的行为对社会的影响程度、范围、时效等因素也需要被考虑进来,包括对人身、财产、社会秩序等方面的影响。最后,需要综合考虑被告人的情节、动机、态度等因素,以及社会公众的反应和影响,来判断被告人的行为是否对社会造成了严重影响。 法律依据: 1.《刑法》第二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职务犯罪:(一)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占、窃取、贪污国家、集体或者单位的财物的;(二)玩忽职守,致使所管理的重要国家、集体或者单位财物遭受重大损失的;(三)徇私舞弊,致使所管理的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或者其他单位严重损失的。 2.《刑法》第三百四十五条: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在担任国家机关或者其他国家机构、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职务期间,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贪污国家、集体或者单位的财物,或者玩忽职守,致使所管理的重要国家、集体或者单位财物遭受重大损失,或者徇私舞弊,致使所管理的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或者其他单位严重损失的行为。 3.《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四条:陪审员应当根据事实和法律判断案件的定性和量刑标准,对判决和裁定的内容进行讨论和投票。陪审员应当理智客观地分析案件证据,依法认定案件事实,并根据证据的事实性和法律性,分别对被告人的犯罪行为、犯罪情节和犯罪后果等进行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