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我国老年人监护权的法律制度 |
释义 | 老年人监护权的法律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监护人顺序为配偶、父母、子女、其他近亲属,或经住所地委员会或民政部门同意的个人或组织。具备资格者可协议确定监护人,应尊重被监护人意愿。如有争议,由居民委员会或民政部门指定监护人。 法律分析 老年人监护权的法律规定如下: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由下列有监护能力的人依次担任监护人: 1、配偶; 2、父母、子女; 3、其他近亲属; 4、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必须经被监护人住所地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同意。 依法具有监护资格的人可以协议确定监护人。本协议确定监护人应尊重被监护人的真实意愿。对监护人的确定有争议的,由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指定监护人。 拓展延伸 老年人监护权保障:我国法律制度的现状与改进措施 老年人监护权保障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也是我国法律制度中的一个关键领域。目前,我国的老年人监护权保障存在一些现状问题,如法律条文不够完善、执行力度不够等。为了改进这一状况,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完善法律法规,明确老年人监护权的范围和内容,确保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其次,加强监督和执法力度,确保法律的有效执行,对侵犯老年人监护权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此外,还应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老年人权益保护的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的氛围。通过这些改进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保障老年人的监护权,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结语 老年人监护权的法律规定明确了监护人的顺序和程序,以确保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然而,目前我国老年人监护权保障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法律不完善、执行不力等。为改善这一状况,我们应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督执法,并提高公众对老年人权益保护的意识。通过这些措施,我们能更好地保障老年人的监护权,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二十八条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由下列有监护能力的人按顺序担任监护人: (一)配偶; (二)父母、子女; (三)其他近亲属; (四)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但是须经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同意。 第三十条依法具有监护资格的人之间可以协议确定监护人。协议确定监护人应当尊重被监护人的真实意愿。 第三十一条对监护人的确定有争议的,由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指定监护人,有关当事人对指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指定监护人;有关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请指定监护人。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民政部门或者人民法院应当尊重被监护人的真实意愿,按照最有利于被监护人的原则在依法具有监护资格的人中指定监护人。 依据本条第一款规定指定监护人前,被监护人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处于无人保护状态的,由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法律规定的有关组织或者民政部门担任临时监护人。 监护人被指定后,不得擅自变更;擅自变更的,不免除被指定的监护人的责任。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