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作为公民未成年的一般权利受到法律的什么保护 |
释义 | 未成年人依法享有的特殊权利主要有:刑事豁免权。受到刑事处罚时享有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权利。进入有关场所有优惠权:胎儿的继承份额受超前保护。个人犯罪资料不受媒体披露。不受歧视权。继续接受义务教育权。判决生效前学籍不受取消权。受遗弃、虐待时有向多方请求保护的权利。分配遗产时应受照顾的权利。 法律依据:根据我国《刑法》第17条的规定,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不管实施何种危害社会的行为,都不负刑事责任。《刑法》第17条第三款明文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保护法》第22条规定:"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文化馆、影剧院、体育场(馆)、动物园、公园等场所,应当对中小学生优惠开放。"根据这个规定,未成年的中小学生在进入上述场所活动时,有关场所应当予以优惠。《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下简称《预防法》)第45条第3款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新闻报道、影视节目、公开出版物不得批露该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的资料。"这体现了对未成年人隐私权的特殊保护。《保护法》第8条、第44条和《预防法》第23条、第36条第2款,第39条第2款,第48条分别规定了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女性未成年人或有残疾的未成年人;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在工读学校就读的未成年人以及解除收容教养、劳动教养的未成年人在复学、就业等方面不得歧视。根据《预防法》第39条第1款和第46条规定:未成年人在被收容教养或被执行刑罚期间没有完成义务教育的,执行机关应当保证其继续接受义务教育。《预防法》第44条第3款规定:"对于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未成年学生,在人民法院的判决生效以前,不得取消其学籍。"因此,只要法院判决未生效,该未成年学生所在学校或主要机关均不得以任何理由取消其学籍。根据《预防法》第41条规定:"未成年人在受到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遗弃、虐待时,有权向公安机关、民政部门、共青团、妇联、未成年人保护组织或者学校、城市居民委员会、农村村民委员会请求保护,有关被请求单位均不得借故推诿,必要时还应当先采取救助措施。"《继承法》第13条第2款规定:"对生活有特殊困难的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应当予以照顾。"根据该款规定,未成年人作为同一顺序继承人之一,在分配遗产时应当予以照顾。《继承法》第28条规定:"遗产分割时,应当保留胎儿的继承份额。"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