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判决死缓后的法律影响 |
释义 | 判处死缓后的法律后果与缓刑有所不同。死缓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2年后可减为无期徒刑;如确有重大立功表现,2年后可减为25年有期徒刑;若故意犯罪经核实,最高法院核准执行死刑。缓刑适用条件和执行方式与死缓不同,缓刑有特定的考验期限和法律后果。判处死缓并不意味着必然死刑,具体法律后果取决于罪犯的表现。 法律分析 一、判处死缓后会有怎样的法律后果 死缓后续效果如下: (一)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2年期满以后,减为无期徒刑。 (二)如果确有重大立功表现,2年期满以后,减为25年有期徒刑。 (三)如果故意犯罪,查证属实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执行死刑。 (四)如果是累犯以及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可限制减刑。 二、缓刑与死缓有什么区别 缓刑与死缓的区别主要有: (一)适用前提不同。缓刑的适用以犯罪分子被判处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为前提;死缓的适用,以犯罪分子被判处死刑的条件。 (二)执法方法不同。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不予关押,而是由公安机关考察,所在单位或基层组织予以配合;而宣告死刑的罪犯必须予以关押,并实行劳动改造。 (三)考验期限不同。缓刑的考验期必须依所判刑种和刑期而确定。所判刑种和刑期的差别决定了其具有不同的法定考验期;死刑缓期执行法定期限为2年。 (四)法律后果不同。缓刑的法律后果,依犯罪分子在考验期内是否发生法定情形而分别为:原判的刑罚不再执行,或者撤销缓刑,把前罪与后罪所判处的刑罚按照数罪并罚的原则处理,或收监执行原判刑罚;死刑缓期执行的后果为:在缓刑期限届满时,根据犯罪人的表现,或予以减刑,或执行死刑,在缓刑执行期间也可因犯罪人违反法定条件而执行死刑。 判处死缓后并不代表就死不了了,此时法律上面给予了两年的缓刑期限,要是在这段期间,罪犯又故意犯罪的话,则就会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执行死刑。当然不存在这样的情况,则就会进行减刑,一般是减为无期徒刑或25年有期徒刑。根据罪犯在死缓期间的具体表现,产生的法律后果其实是不一样的。 结语 根据罪犯在死缓期间的具体表现,产生的法律后果其实是不一样的。如果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没有故意犯罪,两年期满后可减为无期徒刑;如果确有重大立功表现,两年期满后可减为25年有期徒刑。然而,如果故意犯罪并查证属实,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后将执行死刑。对于累犯以及故意犯下严重罪行的罪犯,可能会限制减刑。因此,判处死缓并不意味着罪犯必然会死刑,法律上给予了缓刑期限,具体法律后果将根据罪犯的行为而定。 法律依据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十章 特别程序 第二节 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 第三百三十八条 对达成和解协议的案件,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公安机关将案件移送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时,可以提出从宽处理的建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三章 第二审程序 第二百三十一条 被告人、自诉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通过原审人民法院提出上诉的,原审人民法院应当在三日以内将上诉状连同案卷、证据移送上一级人民法院,同时将上诉状副本送交同级人民检察院和对方当事人。 被告人、自诉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直接向第二审人民法院提出上诉的,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在三日以内将上诉状交原审人民法院送交同级人民检察院和对方当事人。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八章 侦 查 第四节 勘验、检查 第二百一十八条 为了确定死因,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解剖尸体,并且通知死者家属到场,让其在解剖尸体通知书上签名。 死者家属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场或者拒绝签名的,侦查人员应当在解剖尸体通知书上注明。对身份不明的尸体,无法通知死者家属的,应当在笔录中注明。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