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因用人单位造成劳动合同无效的责任是什么 |
释义 | 由于用人单位的原因订立的无效合同,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具体包括:(1)造成劳动者工资收入损失的,按劳动者本人应得工资收入支付给劳动者,并加付应得工资收入25%的赔偿费用;(2)造成劳动者劳动保护待遇损失的,应按国家规定补足劳动者的劳动保护津贴和用品;(3)造成劳动者工伤、医疗待遇损失的,除按国家规定为劳动者提供工伤、医疗待遇外,还应支付劳动者相当于医疗费用25%的赔偿费用;(4)造成女职工和未成年工身体健康损害的,除按国家规定提供治疗期间的医疗待遇外,还应支付相当于其医疗费用25%的赔偿费用;(5)劳动合同约定的其他赔偿费用。【风险提示】劳动合同的无效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劳动合同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第二、劳动合同的无效或者部分无效要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确认。 劳动合同无效的,用人单位是否应当支付劳动报酬? 劳动合同无效的,用人单位应当支付劳动报酬。劳动合同被确认无效后,劳动者已付出劳动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劳动报酬的数额参考用人单位同类岗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确定。如果双方约定的报酬高于用人单位同岗位劳动者工资水平的,除当事人恶意串通侵害公共利益的情形外,劳动者已经付出劳动的,按实际履行情况的内容确定劳动报酬。若因用人单位过错导致劳动合同无效的,用人单位不仅应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社保、经济补偿以及其他应享受的待遇,同时还得赔偿劳动者所受损失。风险提示:用人单位提供的劳动合同文本未载明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劳动合同必备条款或者用人单位未将劳动合同文本交付劳动者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用人单位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是否应赔偿劳动者损失 用人单位在下列情况下,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赔偿劳动者损失:1、用人单位故意拖延不订立劳动合同,即招用后故意不按规定订立劳动合同以及劳动合同到期后故意不及时续订劳动合同。2、由于用人单位的原因订立无效劳动合同,或订立部分无效劳动合同的。3、用人单位违反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侵害女职工或未成年工合法权益的。4、用人单位违反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解除劳动合同的。【风险提示】赔偿的具体办法是:1、用人单位故意拖延不订立劳动合同,造成劳动者工资收入损失的,按劳动者本人应得工资收入支付给劳动者,并加付应得工资收入25%得赔偿费用。2、由于用人单位的原因订立无效劳动合同,或订立部分无效劳动合同的,造成劳动者劳动保护待遇损失的,应按国家规定补足劳动者的劳动保护津贴和用品。 员工造成用人单位经济损失的赔偿责任如何确认? 一、约定赔偿责任与法定赔偿责任的交织;劳动法规定,违反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解除劳动合同、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事项以及尚未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为其他用人单位雇佣,并对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劳动合同法增加了劳动者违反竞业禁止造成损失的损害赔偿情形。实践中更多引用《工资支付暂行规定》进行裁判,该条款在劳动法规定的前两项损害赔偿情形基础上确立了以“约定条款”的预置为前提条件的约定赔偿责任。二、约定赔偿责任要件审视:以约定效力为核心的有限意思自治;约定赔偿责任以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在先约定为前提,但倘若责任承担完全遵从劳资双方意思自治,则可能因忽视约定的公平性而导致劳动者的履职不当损害赔偿责任成为一种非常严苛的严格责任。劳动关系的司法判断中,公平原则显然优位于平等自愿原则。因此,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就履职不当损害赔偿已有明确约定的场合,是否能以此约定作为赔偿之依据要根据约定效力的形式和实质审查结果进行判断。三、法定赔偿责任要件审视:以主观过错为核心的有限赔偿。(一)劳动者的有限赔偿责任;(二)以过错为中心的责任范围确定。风险提示: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经济损失的赔偿,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资部分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则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 用人单位如何预防劳动者不辞而别造成的风险和损失? (1)企业HR应做好辞职报告的妥善保管。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员工提出辞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因此,企业HR务必要求员工提交书面辞呈或辞职报告,并且予以妥善保管,以免员工口头提出辞职,离职后又反悔,要求回单位上班或以单位辞退为由要求支付经济补偿金或赔偿金。(2)如果员工突然辞职或不辞而别,给企业造成损失的,可以要求员工就相应的经济损失承担赔偿责任。如果发生上述情况,企业HR应注意收集和保留好证据,第一时间提出请求或诉诸法律。风险提示: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法规定解除劳动合同,或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义务或者竞业限制,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用人单位招用与其他用人单位尚未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给其他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未签劳动合同的法律后果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未签劳动合同的法律后果如下: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公司未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如果员工和公司双方实质上已形成法律上所讲的事实劳动关系,该劳动关系亦受法律保护。同时,若双方未签订劳动合同的过错在于公司,公司的做法明显违反了《劳动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风险提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应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且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因此,员工完全可以通过法律保障自己的正当权益,可向所在区劳动监察大队投诉、举报,或向所在区的劳动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要求公司发放工资,并赔偿相应损失。同时,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因用人单位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迫使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和经济补偿,并可支付赔偿金。 该内容由 崔萍律师 和 律说律答 共创回答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