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合同利益平衡规则 |
释义 | 合同有效的条件是当事人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且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如果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导致合同显失公平,受损害方有权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撤销合同。 法律分析 合同只对一方有利,如果是当事人真实的意思表示,且不构成显失公平的,合同有效。 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第一百五十一条规定,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显失公平的,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拓展延伸 合同利益保护原则 合同利益保护原则是指在合同订立和履行过程中,法律或法规确保各方的权益得到公平、合理的保护的一项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合同的订立应当基于自愿、平等和诚实信用原则,各方应当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并在履行过程中遵守诚实信用原则。当一方违反合同义务时,另一方有权依法主张自己的权益,包括要求违约方承担违约责任。合同利益保护原则的目的是确保合同各方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维护合同秩序的稳定和公平。 结语 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只有当合同当事人的意思表示真实且不违反法律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时,合同才是有效的。然而,如果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导致合同显失公平,受损害方有权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撤销。在合同订立和履行过程中,合同利益保护原则确保各方的权益得到公平、合理的保护。合同的订立应基于自愿、平等和诚实信用原则,各方应明确约定权利和义务,并在履行过程中遵守诚实信用原则。违约方应承担相应的责任,以维护合同秩序的稳定和公平。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一条 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显失公平的,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