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工伤事故中骨折的赔偿问题 |
释义 | 工伤骨折需先向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伤残鉴定,根据等级享受工伤待遇。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劳动能力鉴定评估劳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分为10级伤残等级。七至十级伤残享受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根据个人工资月数确定。同时,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赔付金额根据鉴定等级确定,等级越低赔付越高。 法律分析 因工伤骨折的需要先向人社局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伤残鉴定,根据等级享受工伤待遇。 《工伤保险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劳动能力鉴定是指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的等级鉴定。 劳动功能障碍分为十个伤残等级,最重的为一级,最轻的为十级。 同时第三十七条规定,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七级至十级伤残的,享受以下待遇: (一)从工伤保险基金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为:七级伤残为13个月的本人工资,八级伤残为11个月的本人工资,九级伤残为9个月的本人工资,十级伤残为7个月的本人工资; (二)劳动、聘用合同期满终止,或者职工本人提出解除劳动、聘用合同的,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因此,工伤骨折的,是无法给一个准确的赔付的,这些都是要根据医院所开出的鉴定等级来赔付的,鉴定等级在10级的是赔付比较少的,等级数字越小,赔付越高。 拓展延伸 工伤事故中骨折赔偿的法律责任与标准 工伤事故中骨折赔偿的法律责任与标准是指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工伤事故中发生的骨折所涉及的赔偿问题进行界定和规范。根据我国劳动法和相关司法解释,雇主对工伤事故中发生的骨折负有法律责任,需要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赔偿标准主要包括医疗费、伤残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工伤津贴等。具体赔偿金额的确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工伤程度、劳动能力减损程度、工资水平等。另外,雇主应当购买工伤保险,确保及时支付工伤赔偿。在争议解决方面,劳动者可以通过劳动仲裁或诉讼等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结语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工伤骨折需要先向人社局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伤残鉴定,根据等级享受相应的工伤待遇。鉴定等级越低,赔付金额越高。根据劳动法和司法解释,雇主对工伤事故中发生的骨折负有法律责任,需要承担医疗费、伤残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工伤津贴等赔偿责任。劳动者可以通过劳动仲裁或诉讼等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确保雇主购买工伤保险,及时支付工伤赔偿是重要的。 法律依据 工伤保险条例(2010修订):第四章 劳动能力鉴定 第二十一条 职工发生工伤,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工伤保险条例(2010修订):第四章 劳动能力鉴定 第二十七条 劳动能力鉴定工作应当客观、公正。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组成人员或者参加鉴定的专家与当事人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工伤保险条例(2010修订):第四章 劳动能力鉴定 第二十九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依照本条例第二十六条和第二十八条的规定进行再次鉴定和复查鉴定的期限,依照本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二款的规定执行。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