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五保”是指以下五种保障措施: 1、生活保障:提供生活必需品,包括食品、衣服、住房、医疗等方面的帮助; 2、医疗保障:提供基本医疗保障,包括常见病治疗、慢性病治疗等; 3、安全保障:提供基本安全保障,包括消防、安全防范等; 4、精神保障:提供心理咨询、精神安抚等方面的帮助; 5、丧葬保障:提供基本丧葬保障,包括殡葬事宜和慰问金等。 “五保户”是指我国城乡低保制度的最低保障对象,指享受“五保待遇”的特困人员。五保户主要是指那些无劳动能力、无家庭收入来源、无法自理生活的特困人员,如70岁以上的老年人、残疾人、孤儿等。五保制度是我国城乡低保制度的基础,旨在为特困人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社会关爱。 综上所述,“五保户”常见于我国的农村地区,这种制度的设立体现了我国法律保护老人和儿童的一贯原则,是人道主义的具体体现。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第十条 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不得低于当地村民的平均生活水平,并根据当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的提高适时调整。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可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在本行政区域内公布执行,也可以由设区的市级或者县级人民政府制定,报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备案后公布执行。国务院民政部门、国务院财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制定工作的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