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遇欺诈签订的协议如何应对? |
释义 | 如何应对被骗签订的协议以及合同诈骗行为:一、被骗签订的协议可主张无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合同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可认定为无效。二、合同诈骗行为包括虚构单位、伪造担保、无履行意图等手法骗取财物。以上为简短概括,详细内容请参考原文。 法律分析 一、被骗了签的协议怎么办 1、网络被骗并且签订了传真合同,作为被骗一方当事人能够主张合同无效。 2、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限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认定合同或者部分合同条款无效: (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的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 (二)恶意串通,并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的合同; (三)合法形式掩盖违法目的的合同; (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 (五)违背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制性限定的合同; (六)对于导致另一方人身伤害或者因有意或重大过失导致另一方财产损失免责的合同条款。 (七)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职责、加重另一方职责、排除另一方主要权利的条款无效。 二、哪些行为属于合同诈骗 1、虚构单位或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骗取对方财物的行为。 2、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诱骗对方当事人与其签订合同,从而骗取财物的行为。 3、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也无履行意图,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行为。 4、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行为。 5、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行为。其他方法是指除前述四种诈骗手法之外的其他利用合同骗取对方当事人财产的行为。 结语 合同被骗签后,作为被骗一方,可以主张合同无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欺诈、胁迫、恶意串通、损害国家利益、违背法律限定等行为都可认定合同或部分合同条款无效。合同诈骗行为包括虚构单位、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伪造票据或产权证明、无履行意图等手法骗取财物。请谨慎防范合同诈骗,保护自身权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2013修正):第三章 经营者的义务 第二十五条 经营者采用网络、电视、电话、邮购等方式销售商品,消费者有权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且无需说明理由,但下列商品除外: (一)消费者定作的; (二)鲜活易腐的; (三)在线下载或者消费者拆封的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等数字化商品; (四)交付的报纸、期刊。 除前款所列商品外,其他根据商品性质并经消费者在购买时确认不宜退货的商品,不适用无理由退货。 消费者退货的商品应当完好。经营者应当自收到退回商品之日起七日内返还消费者支付的商品价款。退回商品的运费由消费者承担;经营者和消费者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第二章 电子商务经营者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十九条 电子商务经营者搭售商品或者服务,应当以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不得将搭售商品或者服务作为默认同意的选项。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2013修正):第三章 经营者的义务 第二十四条 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消费者可以依照国家规定、当事人约定退货,或者要求经营者履行更换、修理等义务。没有国家规定和当事人约定的,消费者可以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七日后符合法定解除合同条件的,消费者可以及时退货,不符合法定解除合同条件的,可以要求经营者履行更换、修理等义务。 依照前款规定进行退货、更换、修理的,经营者应当承担运输等必要费用。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