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犯罪中止的特征有哪些? |
释义 | 本文介绍了犯罪中止的特征、构成要件以及认定犯罪中止的处罚原则。犯罪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具有自动性、客观性和有效性特征。其构成要件包括主体、主观心态、客体和客观行为。认定犯罪中止时,应当明确是否造成损害结果,并据此减轻或免除处罚。犯罪中止分为没有造成损害和造成损害两种结果,我国刑法对这两种结果分别制定了不同的处罚原则。 法律分析 一、犯罪中止的特征有哪些 犯罪中止的特征如下:(一)中止的时间性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即在开始实施犯罪行为之后、犯罪呈现结局之前均可中止。(二)中止的自动性成立犯罪中止,要求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 (三)中止的客观性中止不只是一种内心状态的转变,还要求客观上有中止行为。(四)中止的有效性不管是哪一种中止,都必须没有发生行为人原本所追求的、行为性质所决定的犯罪结果。 二、犯罪中止的构成要件有哪些 犯罪中止的构成要件: 1、主体为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2、主观上是故意的心态; 3、客体是侵犯了某种法益; 4、客观上行为人实施了某种犯罪行为,但中途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情形。 三、认定属于犯罪中止怎么处罚 刑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中止犯的处罚原则较为特殊: 首先,明确是“应当”从宽处罚而非如同预备犯、未遂犯那样“可以”从宽处罚; 其次,注意对中止犯的处罚也不同于预备犯、未遂犯那样比照既遂犯进行处罚; 其三,明确对中止犯的处罚关键看是否造成损害结果,对于造成损害结果的,应当减轻处罚,未造成损害结果的,应当免除处罚。 犯罪中止有两种结果:没有造成损害或是造成了损害。我国刑法对这两种结果分别制定了处罚原则,即没有造成损害的,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减轻处罚。换言之,是否造成损害,不是构成中止犯的基本要件而是处罚中止犯的量刑因素。 结语 犯罪中止的特征包括时间性中止、自动性中止和客观性中止。犯罪中止的构成要件包括主体、主观心态、客体和客观行为。认定属于犯罪中止时,应当根据是否造成损害结果来减轻或免除处罚。刑法第二十四条规定了犯罪中止的处罚原则。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四章 刑罚的具体运用 第六节 减刑 第七十九条 对于犯罪分子的减刑,由执行机关向中级以上人民法院提出减刑建议书。人民法院应当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对确有悔改或者立功事实的,裁定予以减刑。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减刑。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