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合同诈骗罪所需具备的特征
释义
    本文主要介绍了一种犯罪行为,即以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式,在经济合同的签订和履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的财物,数额较大。该犯罪的客体是国家对经济合同的管理秩序和公私财产所有权,对象是公私财物。无论是个人还是单位都有可能成为该犯罪的主体。
    法律分析
    1、本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国家对经济合同的管理秩序和公私财产所有权。本罪的对象是公私财物。
    2、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以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3、本罪的主体个人或单位均可。
    拓展延伸
    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及其法律适用
    合同诈骗罪是指以欺骗手段,获取不当利益,使他人遭受财产损失的犯罪行为。其构成要件主要包括:一是以虚假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式,误导他人签订或履行合同;二是通过欺骗手段获得不当利益;三是他人因此遭受财产损失。在法律适用上,合同诈骗罪需要具备主观故意,即明知虚假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情况下故意欺骗他人。同时,合同诈骗罪的刑事责任应当依法追究,对于犯罪行为应当及时报案,提供充分的证据。法律对于合同诈骗罪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和惩罚措施,以保护公平交易和维护社会秩序。
    结语
    合同诈骗罪是以欺骗手段获取不当利益,使他人遭受财产损失的犯罪行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以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式骗取对方财物,数额较大,涉及国家对经济合同管理秩序和公私财产所有权。本罪适用于个人或单位,构成要件包括误导他人签订或履行合同、通过欺骗手段获得不当利益以及他人遭受财产损失。合同诈骗罪应追究刑事责任,及时报案并提供充分证据。法律规定了明确的法律规定和惩罚措施,以维护公平交易和社会秩序。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八条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四十九条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五十条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胁迫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胁迫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一百九十二条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12: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