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防卫假想是否需担责? |
释义 | 该段内容讨论了行为人在没有不法侵害的情况下,如果仍然没有预见危害结果,导致危害结果也应当承担过失犯罪的刑事责任的问题。同时,对于假想防卫过当和意外事件的情况,也给出了相应的处理方法。最后,探讨了紧急避险和正当防卫的区别,并指出行为人既是假想防卫,也是提前防卫,主观过错应属“故意”。 法律分析 行为人应当预见即使没有不法侵害,如果仍然没有预见,导致危害结果,也应当承担过失犯罪的刑事责任。 2、行为人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了防卫行为,而在防卫过程中从使用的工具、打击的部位、造成的后果显属不当,叫“假想防卫过当”,行为人应当对过当的结果负责,可以比照防卫过当来处理。责任比第一种轻一点; 3、主观条件的限制,行为人不可能预见到,所采取的手段方法也无不当之处,应属于“意外事件”; 4、行为人既是假想防卫,也是提前防卫,主观过错应属“故意”。 一、拿刀正当防卫犯法吗 根据《刑法》第二十条规定,为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中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无限正当防卫,是指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而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仍然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是否触犯刑法,负刑事责任,关键要看你正当防卫的性质而定。 二、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有什么区别 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区别如下: 1、危险的来源不同。正当防卫的危险来源是人的不法侵害行为;而紧急避险的危险来源比较广泛,可以是不法侵害,也可以是自然灾害、动物的侵袭。在遭遇到人的不法侵害时,如果行为人是对不法侵害人进行反击,属于正当防卫的范畴;如果为了躲避不法侵害,而损害第三人(不法侵害之外的人)利益的,属于紧急避险的范畴。 2、紧急避险必须是出于迫不得已,而正当防卫无此要求。 3、对主体的要求不同。紧急避险的主体对于特殊身份有特殊要求(如警察、军人或消防队员等)。而正当防卫就没有这样的要求。任何人均有正当防卫的权利。 4、避险保护的是合法利益,损害的也是合法的利益(第三者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法律怎么样选择,两害相权取其轻,避险所保护的利益必须要大于避险行为所损害的第三者的利益,如果等于或者小于所损害的利益,避险就没有意义,法律也就没有保护的必要. 5、实施对象不同。正当防卫只能对不法侵害人实施,而紧急避险必须是向第三者实施。 结语 行为人应当预见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行为人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了防卫行为,而在防卫过程中从使用的工具、打击的部位、造成的后果显属不当,则应当对过当的结果负责,可以比照防卫过当来处理。责任比第一种轻一点。同时,如果行为人既是假想防卫,也是提前防卫,主观过错应属故意。对于紧急避险和正当防卫的区别,关键在于危险的来源、紧急避险必须是出于迫不得已、对主体的要求不同、避险保护的是合法利益、实施对象不同。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六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第一节 扰乱公共秩序罪 第二百九十三条 有下列寻衅滋事行为之一,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一)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 (二)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 (三)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 (四)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 纠集他人多次实施前款行为,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四章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第二百三十四条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四章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第二百三十五条 过失伤害他人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