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致仕是不是正常退休
释义
    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致仕”,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一般致仕年龄为70岁,汉代只有高级官员有致仕,致仕条件是年老或是有疾。
    “致”历史悠久,语义繁复。按《说文·攵部》:“致,送诣也。”《玉篇·攵部》也说:“致,至也。”基本上可以说,“致”最初的意思是“送”“送到”等。
    汉代规定,俸禄两千石以上的高官,退休可领取原俸禄的三分之一,功勋极其卓著的少数官员可以享受原俸。另外,在退休时还有一次性赏赐,如钱、黄金、粮食、房屋、车马等。如汉章帝元和三年,贤官第五伦请辞时,被汉章帝赐“以两千石俸终其身”,并加赐钱50万,公宅1所。
    唐朝规定官员“七十致仕”,如果不到70岁,但是体弱多病的也要退职。“唐致仕官,非有特敕,例不给俸”。除非皇帝特批,否则的话,唐朝官员退休后没有退休金,但能得到一定数量的田地养老。宋朝虽然也规定七十致仕,但并没有实际执行,所以导致朝堂之上,皆老朽昏庸之辈。因为退休只能拿到斗俸,所以官员千方百计拖着不退休。
    明朝起,将退休年龄提前10年以上,只要年满60岁,就鼓励退休。明代的开国功臣刘伯温,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后,未满60岁时就告老还乡。中央官员退休后享受半俸,一般情况下不给退休官员发退休金,家里实在太穷的话,根据个人申请,“有司月给米二石,终其身”。
    清朝官员退休年龄也为60岁,如果没有年满60岁因病提前退休是没有俸禄的,满60岁又有世职的可以拿半俸,有特殊功绩的官员,如打仗负伤者,可拿全俸。
    古代退休制度的起源
    关于古代退休制度的起源,在学术界普遍都认为应该缘起于殷商时期,不过有明确记载的是在周朝。在古典文献《礼记》中有记载:“大夫七十而致仕。”
    按这种说法,古代的士大夫到了70岁的时候可以选择退休,而退休的官方名词则是“致仕”或者“致政”。因此,中国的退休制度可能存在了3000年以上,真可谓是历史悠久。
    关于“退休”一词正式由来,最早应该见于唐代韩愈的诗。韩愈有一篇作品《复志赋》,其中开篇就提到“退休于居”,而这也是退休一词最早的来源。
    法律依据
    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第一条: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人,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应该退休。
    (一)男年满六十周岁,女年满五十周岁,连续工龄满十年的。
    (二)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者其他有害身体健康的工作,男年满五十五周岁、女年满四十五周岁,连续工龄满十年的。
    本项规定也适用于工作条件与工人相同的基层干部。
    (三)男年满五十周岁,女年满四十五周岁,连续工龄满十年,由医院证明,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
    (四)因工致残,由医院证明,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定,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6:2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