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间接故意杀人定罪怎么量刑
释义
    间接故意杀人的量刑是: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间接故意杀人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导致当事人死亡的后果,但主观上却放任这种危害行为的发生,从而导致当事人死亡的行为。
    一、拦路抢劫判刑是多少年
    拦路抢劫判刑具体如下:
    1、拦路抢劫行为人构成抢劫罪;
    2、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如果属于多次抢劫或者抢劫数额巨大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构成抢劫罪的,可以根据下列不同情形在相应的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
    1、抢劫一次的,可以在三年至六年有期徒刑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
    2、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在十年至十三年有期徒刑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入户抢劫的;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抢劫三次或者抢劫数额达到数额巨大起点的,抢劫致一人重伤的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持枪抢劫的;抢劫军用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物资的。依法应当判处无期徒刑以上刑罚的除外。
    在量刑起点的基础上,可以根据抢劫情节严重程度、抢劫次数、数额、致人伤害后果等其他影响犯罪构成的犯罪事实增加刑罚量,确定基准刑。
    抢劫罪的主观责任形式为故意,且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抢劫的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抢劫行为会发生侵犯他人人身与财产的危害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行为人对他人造成财产上的损害虽然一般出于希望心理(不排除例外情况下存在放任心理),但对侵害他人人身权利的结果,则可能持放任态度。为索取到期合法债务而使用暴力的,不成立抢劫罪,视情形成立故意伤害、非法拘禁、非法侵入住宅等罪。行为人出于其他目的实施暴力行为,暴力行为致人昏迷或者死亡,然后产生非法占有财物的意图,进而取走财物的,不成立抢劫罪。
    二、打架轻伤判刑多久
    打架轻伤判刑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具体内容如下:
    1、当事人之间的打架互相殴打的行为,主观上有侵害他人人身健康权的故意,且客观上实施伤害行为,致使对方当事人轻伤的,构成故意伤害罪,将依法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2、如果故意伤害他人致使被害人受重伤的,将依法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一、故意伤害罪构成要件包括:
    1、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身体权,所谓身体权是指自然人以保持其肢体、器官和其他组织的完整性为内容的人格权;
    2、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了非法损害他人身体的行为;
    3、主体为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并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其中,已满14周岁末满16周岁的自然人有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行为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4、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结果,而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二、故意伤害罪的量刑标准包括:
    1、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2、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3、故意伤害他人,只有达到法定的轻伤、重伤标准,才构成故意伤害罪,立案。
    三、间接致死能判几年
    间接致死的判刑,需要根据具体情形而定。如果行为人存在故意心理的,那么就会构成故意杀人罪。依据刑法规定,犯此罪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不存在故意心理的,那么可能会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三十三条规定,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本文关联的相关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
    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十三条
    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3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