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郑厚均与魏明学名誉权纠纷案
释义
    【案情简介】
    原告:郑*均
    被告:魏*学
    被告魏*学于2007年6月10日在http//bbs.qq.Com网址的社会观察——拍案论法专栏中发表了题为“冤——一个贫困教师含着血和泪的控诉”和“一个教师良心与责任感”两篇文章。魏*学在两篇文章中载有:“郑家三兄弟(黑势力)他们素质不高”、“郑氏兄弟把学生手中的饼甩到了地上,冲到我家要砸我的锅,并且在吵大闹,要打我妻子,最终被我好言相劝拉开了”、“现在,我及家人仍处在威胁之中,`还要把我们往死里打,打成残废,大不了花几人钱,这就是**信用社主任常挂在嘴边的”等。
    魏*学的这些关于原告的表述,均无相应证据证明,系不实事实。该两篇文章发表后,吸引了多人浏览、回贴。巫溪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还专门派人对此事进行了调查。原告所在单位有职工还为此戏称他为“黑社会”。原告名誉为此受到了一定损害,精神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
    原告遂要求判令被告立即停止侵害原告的名誉行为,责令被告在相应网络和重要报刊上公开赔礼道歉,赔偿原告精神损失费20000元,并由被告承担本案诉讼费。
    【裁判】
    法院认为,公民的名誉权受法律保护,任何人不得得用各种形式侮辱、毁损他人名誉。作为现代社会传媒的网络空间,即是人们传播住信息和进行交流的场所,又应当受到道德的规范和法律的制约,不应成为个别人实施违法行为的工具。被告在http//bbs.qq.Com网址的社会观察——拍案论法专栏中发表的题为“冤——一个贫困教师含着血和泪的控诉”和“一个教师良心与责任感”两篇文章中,使用了有损原告名誉的语言,客观地实施了侵害原告名誉权的行为,而且,被告的两篇文章被多人点击浏览、回贴,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人对原告的客观评价,致使原告精神受到一定损害。因此,被告应承担相应侵权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一条、第一百二十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第九条、第十条之规定,判决如下:一、被告魏*学在本判决生效后立即停止对原告的名誉侵权行为,并在http//bbs.qq.Com网址的社会观察——拍案论法专栏上向原告郑*均赔礼道歉;
    二、被告魏*学在本判决生效后十日内赔偿原告精神抚慰金人民币3000元。
    【法理分析】
    本案是侵害名誉权的案件,名誉权作为一种精神性人格权,是指民事主体就与自身属性和价值所获得的社会评价所享有的保有和维护的人格权。不但自然人享有名誉权,法人和其他民事主体也同样享有名誉权。本案则是比较典型的侵犯自然人名誉权的案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一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侵害名誉权的行为应当具备以下构成要件:
    1、行为人实施了侮辱、诽谤等违法行为
    诽谤是指行为人向第三人传播虚假事实而造成权利人名誉受损后果的行为。而侮辱则是指故意以暴力或者其它方式贬低他人人格,毁损他人名誉的行为。“诽谤”以捏造事实为构成要件,而“侮辱”则不要求,这是两者最大的区别。本案是以诽谤为主,侵害了原告的名誉权。
    2、行为人的侮辱、诽谤等行为指向特定的人
    无论是侮辱还是诽谤,必须具有特定的侵害对象才能构成对名誉权的侵害。如果行为人的行为未指向特定的对象,而是如一般人的泛指,则不构成侵害名誉权。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14:4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