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拖欠工资起诉问题 |
释义 | 用人单位应在30天内结算工资,超过30天即构成拖欠工资。申请劳动仲裁需要劳动关系证据,如工装、工作证、工资条等。未签劳动合同需支付双倍工资和补交社保。解除劳动关系除工资和押金外,还应支付经济补偿。 法律分析 用人单位应当在自然月结束的30天内结算工资,超过30天即构成拖欠工资。可以申请劳动仲裁的,关键就是需要你和用人单位有劳动关系的证据。比如有公司名称的工装、工作证或工作牌(最好盖有公章)、工资卡、工资条、考勤记录、社会保险缴纳记录、同事证言、录音录像或者其它有你名字和公章的文件等(其中有公章的工作证、社会保险缴费记录、有你名字和公章的文件,有一个足以证明劳动关系) 1、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从第二个月起支付双倍工资(最多11个月),补交社保 2、解除劳动关系除要求单位支付你工资、押金外,用人单位还应支付经济补偿。 拓展延伸 劳动者维权:拖欠工资如何有效解决? 劳动者面临拖欠工资问题时,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有效解决。首先,劳动者可以与雇主进行沟通,明确要求支付拖欠的工资,并保留相关证据。如果雇主拒绝支付,劳动者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或劳动仲裁机构投诉申请调解。如果调解无果,劳动者可以选择提起劳动仲裁或法律诉讼,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在诉讼过程中,劳动者应准备充分的证据,如劳动合同、工资支付记录等,以证明自己的权益。此外,劳动者还可以咨询律师或寻求劳动法律援助,获取专业的法律建议和支持。总之,劳动者应积极维权,通过合法途径解决拖欠工资问题,确保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结语 合理维权,保障劳动者权益。劳动者面临拖欠工资问题时,应与雇主积极沟通,保留证据,并向劳动监察部门或劳动仲裁机构申请调解。若无果,可提起劳动仲裁或法律诉讼,维护自己的权益。准备充分证据,咨询律师或法律援助,获取专业支持。劳动者应通过合法途径解决问题,确保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条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第八十二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第四十七条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九十一条用人单位有下列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经济补偿,并可以责令支付赔偿金: (一)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 (二)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的 (三)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四)解除劳动合同后,未依照本法规定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的。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