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逃逸事故的认定准则 |
释义 | 肇事逃逸的情形包括:明知发生交通事故后逃离现场、无责任认定后驾车离开、报案后逃离现场再返回、未报案离开医院、留下虚假信息后离开医院、调查期间逃匿、否认事故发生但有证据、未达成赔偿协议后强行离开。 法律分析 属于肇事逃逸的情形如下: 1、明知发生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 2、交通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对事故没有责任,驾车驶离事故现场的; 3、交通事故当事人有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的; 4、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的; 5、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给伤者或家属留下假姓名、假地址、假联系方式后离开医院的; 6、交通事故当事人接受调查期间逃匿的; 7、交通事故当事人离开现场且不承认曾发生交通事故,但有证据证明其应知道发生交通事故的; 8、经协商未能达成一致或未经协商给付赔偿费用明显不足,交通事故当事人未留下本人真实信息,有证据证明其是强行离开现场的。 拓展延伸 逃逸事故的法律责任界定 逃逸事故的法律责任界定是指在发生逃逸事故时,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对责任进行明确和界定的过程。根据我国法律,逃逸事故是指肇事人在交通事故发生后,故意或者过失逃逸的行为。对于逃逸事故的法律责任界定,主要依据交通法规和刑法相关条款,包括对逃逸行为的定性、责任的划分以及相应的处罚措施等方面进行明确。在界定法律责任时,需要考虑事故的性质、肇事人的故意程度、逃逸行为的严重性等因素。通过明确法律责任界定,可以维护交通秩序,保护受害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结语 逃逸事故的法律责任界定是确保交通秩序、保护受害人权益的重要环节。根据我国法律规定,逃逸事故是指肇事人在交通事故后故意或过失逃逸的行为。法律责任的界定依据交通法规和刑法相关条款,考虑事故性质、肇事人故意程度和逃逸行为严重性等因素。明确法律责任界定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护受害人利益。 法律依据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1条车辆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的,事故现场目击人员和其他知情人员应当向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或者交通警察举报。举报属实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给予奖励。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