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法律分析:在职务犯罪中,证明徇私舞弊行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查明行为人在职务行为中的违法事实。必须确定行为人的职务行为确实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才能判断其是否存在徇私舞弊行为。 2. 查明行为人的违法行为是否存在私利。徇私舞弊行为必须存在私利,也就是说,行为人从中获取了不法的利益,才能证明其徇私舞弊。 3. 查明行为人的违法行为是否有违法所得。如果行为人存在违法所得,也就是说,从其徇私舞弊的行为中获得了实际的利益,那么就可以从所得的金额或者价值上对其进行处罚和赔偿。 法律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六十四条规定,“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徇私舞弊,致使公共财产或者群众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六十五条规定,“在职务活动中,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或者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或者他人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一条规定,“行贿人有恶劣情节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较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二条规定,“受贿人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