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分情况。如果拉人的人明知该群是用于诈骗,可能构成犯罪。但是拉人的人是被骗的,不知道该群是用于诈骗的,那么就不需要承担责任。建群用于诈骗活动是违法的,数额较大的话还会构成诈骗罪。邀请加入群聊,一般是社会交互行为,公民在网络中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应当谨慎小微、谨防上当受骗。若进入群聊后被骗,首先应当报警,交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而对于邀请入群者,若其主观上明知存在诈骗行为,会导致被邀请者利益受损,依然帮助他人实施诈骗,要负相应法律责任。但若邀请者并不知道欺诈行为,则不承担向观众责任。 治安处罚对群员发布的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内容,群主如果不履行监管职责,则有可能面临共同的治安处罚。刑事责任对群员涉嫌犯罪的行为,如果不行使监管职责,放任群员违法犯罪,在主观上,有可能构成间接故意,从而与涉罪群员构成共同犯罪。所谓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有意放任,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欺骗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利用发送短信、拨打电话、互联网等电信技术手段对不特定多数人实施诈骗,诈骗数额难以查证,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其他严重情节”,以诈骗罪(未遂)定罪处罚:发送诈骗信息五千条以上的;拨打诈骗电话五百人次以上的;诈骗手段恶劣、危害严重的。 【法律依据】: 《刑法》 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