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批捕后什么时候可以申请取保候审? |
释义 | 取保候审是一种犯罪嫌疑人在被拘留但未被逮捕或已被逮捕前提出的申请,允许其回家等候警方调查。这种申请可以在拘留前、拘留后、批捕前或批捕后的任意阶段提出。申请人必须符合条件,如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哺乳等。取保候审的目的是保证申请人不触犯其他法律,并随时配合警方调查。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可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批准取保候审申请。 法律分析 在介绍取保候审的条件之前,我们需要来认识一下到底什么叫做取保候审。 取保候审是犯罪嫌疑人及其家人或者是委托人经常会进行的一个申请。在这个申请之后,犯罪嫌疑人就可以不用待在监管机关或者是监狱里面,而是回到家中,随时等候警方的调遣。 1.所谓取保候审,就是在被拘留之后,但是还没有被逮捕,或者是就算已经被逮捕了之后当事人的家人或者是律师,都可以向对应的机关来提出取保候审的申请,缴纳一定的保证金,向对应的机关提供保障来保证在取保候审的期间之内不会触犯其他的法律,并且随叫随到。如果触犯了其他法律的话,是要负相应的责任的。 对应的机关批准了之后嫌疑人就可以待在家里,正常的生活,或者是如果有疾病的话可以接受治疗,不过等到警方传讯的时候,必须第一时间出现到警方的指定地点。 在了解了什么叫做取保候审之后,我们来看一下取保候审的条件。 2.不仅仅是批捕之后,在批捕之前,拘留之后的这段时间内,也可以申请在批捕之后也可以申请,也就是说在整个刑事案件的过程当中,三个阶段都可以申请取保候审。 想要申请取保候审的话,不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只需要符合一定的条件就可以了。例如犯罪嫌疑人身体上有着某种疾病,必须要接受治疗,或者是正在怀孕或哺乳期间的妇女需要照料孩子等等。如果有这种情况的话,可以相对应的机关提交申请,等待申请查证了之后就可以放回家中,这里只需要符合条件而不需要符合时间。 3.也就是说在批捕之后不存在时间问题,才可以进行取保候审。只存在着条件问题,也就是说随时都可以。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就是在期限已经到了之后,公检法部门并没有拿出提起诉讼的足够的证据,就可以自动转变为取保候审。 《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 结语 取保候审是一种常见的犯罪嫌疑人及其家人或委托人所进行的申请。在此期间,犯罪嫌疑人可以回到家中,等候警方的调遣,而不必待在监管机关或监狱中。取保候审的申请需要缴纳一定的保证金,并提供保障以确保在此期间内不触犯其他法律,并且随叫随到。一旦申请获批,嫌疑人可以正常生活,接受治疗,但必须在警方传讯时及时出现。申请取保候审的条件不仅限于批捕之后,还包括批捕之前和拘留期间。只要符合条件,如身体疾病、怀孕或哺乳期等,即可提交申请。取保候审不存在时间限制,只需满足条件即可。此外,如果在规定期限内,公检法部门未提供足够的诉讼证据,也可自动转为取保候审。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 法律依据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二节 取保候审 第八十一条 公安机关对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继续侦查的。 对拘留的犯罪嫌疑人,证据不符合逮捕条件,以及提请逮捕后,人民检察院不批准逮捕,需要继续侦查,并且符合取保候审条件的,可以依法取保候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六十八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决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应当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六十七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