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风险有哪些 |
释义 | 一、信贷资产证券化有哪些宏观意义 1、落实“国九条”,丰富资本市场投资品种。《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4]3号)明确提出:“加大风险较低的固定收益类证券产品的开发力度,为投资者提供储蓄替代型证券投资品种,积极探索并开发资产证券化品种”。开行将优质的中长期基础设施贷款进行证券化,形成一种具有稳定现金流的固定收益类产品,为投资者提供了参与国家重大“两基一支”项目建设的渠道,分享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收益。 2、提高直接融资比例 ,优化金融市场的融资结构。我国的金融体系中银行贷款所占比重过高,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将贷款转化为证券的形式向市场直接再融资,从而分散银行体系的信贷风险,优化金融市场的融资结构。 3、实现信贷体系与证券市场的对接,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可实现信贷体系和证券市场的融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价格发现功能和监督约束机制,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二、信贷资产证券化有哪些微观目的 1、引入外部市场约束机制,提升银行的运营效率。信贷资产证券化为银行体系引入了强化的外部市场约束机制,通过严格的信息披露,市场化的资产定价, 提高了信贷业务的透明度,能促使银行加强风险管理,提升运营效率。 2、拓宽开发性金融的融资渠道,支持经济瓶颈领域建设。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可盘活存量信贷资产,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煤电油运等经济发展瓶颈领域的建设,拓宽了开发性金融的融资渠道,提高资金的运用效率。 3、优化开行的资产结构,为开发性金融提供市场出口。开行作为批发性的政策性银行,其信贷资产客观上存在长期、大额、集中的特点。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优化开行的资产结构,运用市场机制合理分配政策性金融资产的风险与收益,为开发性金融提供市场出口,促进开发性金融的良性循环。 三、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风险 1、信用风险 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信用风险首先出自形成ABS的基础资产的质量情况,一旦原始资产发生违约等信用问题,将直接引起整个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违约风险。此外,信贷资产证券化涉及多方主体,包括债务人、银行、SPV、信用增级机构、投资人等,每一方都有自身独特的风险,因此当有任何一方出现违约等信用问题,都会迅速传递。 2、定价风险 在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中,能否合理的定价将直接决定证券是否能够成功发行,以及覆盖所蕴涵的风险。但信贷资产证券化因其自身产品结构的复杂性决定了为其准确定价将更依赖于精确的计算处理和技术支持,当其中任何一个变量计算不准确或考虑不周全都将带来定价风险。 3、市场风险 信贷资产证券化必须完成在市场上的交易才能推动整个产品价值的正常实现。目前,我国的资产证券化市场规模相对较小,投资者认知程度不足,投资主体有限,一旦发售的产品无法实现流动,就会导致证券价格下跌,进而造成经济损失,产生市场风险。 4、操作风险 由于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链条复杂,涉及的中间机构较多,技术要求复杂,这使得中间任何一个环节一旦存在漏洞,就有可能发生相应的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