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可以开枪的十五种情形 |
释义 | 我国刑法规定了可以开枪的十五种情形,其中包括:防卫必要、抢救被害人财物、防止被盗抢车辆等,但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 我国刑法规定了可以开枪的十五种情形,具体如下:1. 防卫必要2. 抢救被害人财物3. 防止被盗抢车辆等机动车辆4. 依法执行任务,经过批准,对逃跑、扰乱执行任务、携带凶器或危险物品威胁执行任务人员生命安全的罪犯采取必要措施5. 有组织的暴力犯罪分子进行暴力袭击,威胁公共安全时,公安机关及其他国家工作人员采取必要措施6. 在边防、国境地区,依法执行任务,防止非法出入境,查控走私等行为7. 纠正在军队中违反纪律、涉嫌严重违法犯罪,又拒不服从军事执法的人员8. 政治犯越狱、暴动罪犯进行暴力抗法,影响社会秩序等情形9. 参加恐怖组织及其活动的人员10. 有组织的非法武装、恐怖组织的教唆、胁迫、指使,或制造爆炸、投掷危险物品、纵火等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11. 对非法侵入单位、场所的违法犯罪分子实施正当防卫12. 危及或威胁行人和车辆安全的恶意驾驶行为13. 依法批准对外维护我国利益或执行维和、警察行动、海上执法等任务的工作人员在执行任务中遭到攻击需要自卫14. 公安民警依法拘留、押送罪犯,受到袭击时采取的必要措施15. 清除危险物品时,经过警告无效者需要注意的是,开枪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适度使用,不能超出必要限度,并应当负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在采取必要措施时,如果误伤了无关人员,开枪者是否构成犯罪?如果在采取上述情形下的必要措施时,因防卫的需要或者执行使命需要发生错误,致使无辜人员受到伤害或者死亡的,属于过失犯罪,但可根据情况酌情处罚。如果采取行为不当、过度使用枪支导致无关人员误伤,可能涉及刑事责任。 开枪是一种严肃的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况下,适度、必要地使用,不能超出必要限度。同时,开枪行为也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作为社会成员,我们应该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增强安全意识,防范各种危险。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四十一条 在下列情形下,对于非法侵入住宅、单位或者其他场所,其主人或者管理人员及其合法代表,可以采取必要的防卫行为:(一)防止盗窃、抢劫、抢夺等违法犯罪行为;(二)制止侵犯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