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过失致人重伤案件能否撤案? |
释义 | 本文讲述了过失致人死亡案件在侦查过程中能否撤案的问题以及如何认定过失致人死亡罪。过失致人死亡罪需要满足主观要件、主体要件和客观要件。主观要件表现为过失,主体要件为一般主体,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自然人不构成本罪。客观要件包括致他人死亡的实际后果、过失致人死亡行为和过失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结果之间的间接因果关系。过失致人死亡案件在侦查过程中可以撤案,而过失致人重伤案件则不能撤案,需继续侦查。 法律分析 一、关于过失致人重伤能否撤案的问题? 过失致人死亡案件在侦查过程中,如果符合相关法律规定,是可以撤案的。而过失致人重伤案件则不能撤案,需继续侦查。 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规定: 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二、怎么认定过失致人死亡罪? 认定过失致人死亡罪,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进行分析,分别是: 1、主观要件 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即行为人对其行为的结果抱有过失的心理状态,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主观上对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他人死亡的结果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应当预见是法律对行为人实施某种有意识的行为时,可能造成他人死亡结果的主观认识上的要求。 2、主体要件 本罪的主体要件为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责任年龄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自然人不能成为本罪主体。首先,无论从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客观行为,还是社会危害性上看,本罪均不是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其次,对过失致人死亡的结果的预见,要求行为人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和辨别能力。年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由于身心发育尚不成熟,知识水平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认识能力、对自身行为可能造成的危害结果的认识,都有一定局限性,所以,他们是限制行为能力(含责任能力)人,因此,法律上不要求他们对过失行为负刑事责任。 3、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因过失致使他人死亡的行为。构成本罪,客观方面必须同时具备三个要索; (1)客观上必须发生致他人死亡的实际后果。这是本罪成立的前提。 (2)行为人必须实施过失致人死亡的行为。在这里,行为人的行为可能是有意识的,或者说是故意的,但对致使他人死亡结果发生是没有预见的,是过失。本罪属结果犯,行为的故意并不影响其对结果的过失。过失致人死亡行为可以分为作为的过失致人亡行为和不作为的过失致人死亡行为两种情况。 (3)从行为人的过失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的结果之间必须具有间接的因果关系,即被害人死亡是由于行为人的行为造成的。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如果因为过失行为,导致他人受到了重伤的后果,这个时候是有需要按照法律当中的规定来采取一定的处罚的措施。因为过失致人重伤这类案件是属于我们国家《刑法》当中所规定的公诉案件,因此是不能够随随便便的撤销案件的。 结语 过失致人死亡案件在侦查过程中可以撤案,而过失致人重伤案件则不能撤案,需继续侦查。认定过失致人死亡罪需要从主观要件、主体要件和客观要件三个方面着手进行分析。主观要件表现为过失,主体要件为一般主体,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自然人不构成本罪主体。客观要件包括致人重伤的实际后果、过失行为和被害人死亡的因果关系。在现实生活当中,如果因为过失行为导致他人受到了重伤的后果,需要按照法律的规定来采取一定的处罚措施。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四章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第二百三十四条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四章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第二百三十五条 过失伤害他人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六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第五节 危害公共卫生罪 第三百三十五条 医务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就诊人死亡或者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