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手机如何侵犯隐私
释义
    现在手机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泄密个人隐私还不简单。平时手机号注册App、扫描二维码、使用软件**权限等都有可能泄露,想要避免个人隐私被轻易泄露,我们平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因为一点小福利填写一些需要详细个人信息的调查报告;
    2、不要在社交软件中透露自己的个人信息(包括手机号、家庭住址、身份证信息等);
    3、微信使用“附近的人”功能,退出时一定要点击“清除位置信息并退出”。
    一、隐私权的保护措施
    1、个人隐私受法律保护。
    侵扰他人私生活、公开他人隐私的行为,既是违反社会道德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监视、窥视他人私生活,以偷看日记、私拆信件等手段千方百计刺探他人的秘密,都属于侵害隐私权的行为。当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执法机关依法调查和公开当事人的有关信息,则不属于侵权行为。
    2、尊重他人隐私,就要树立隐私意识。
    明确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破除我国传统文化中“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这类宣扬人格依附的陈旧观念;不干涉他人私人空间,不搬弄是非、揭人短处、扰人安宁;不因好奇而热衷于打听别人私事、传播别人的秘密。我们要矫正不尊重他人隐私的若干陋习。
    3、尊重他人隐私,需要强化责任和荣誉意识。
    个人隐私权里无不包含着两种最忠实的守护——责任和荣誉。亲人、朋友之间常常会分享一些个人秘密,这是基于彼此信任。此时,我们要承担起对这份隐私的责任和信誉,这不但能保护自己的隐私,也是对他人隐私的保护和尊重。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尊重彼此的隐私。保护公民的隐私权,是道德的呼唤,有助于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二、当隐私权被侵犯时该怎么办
    1、采取自救性措施,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或警告,或要求其立即册除等等。
    2、报警、要求公安机关处理。
    3、向人民法责任承担:停止侵害,赔礼道歉、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偿损失。
    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第二款规定:“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侵害他人隐私或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权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据此,还可以要求赔偿精神损失。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22: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