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职务犯罪中的主观故意和动机在审判中的作用是什么? |
释义 | 法律分析: 在职务犯罪中,主观故意和动机是审判中重要的考虑因素。主观故意是指犯罪人在犯罪时有明确的故意和目的,而动机则是犯罪人犯罪的原因或目的。在判定职务犯罪时,主观故意和动机的存在与否是判定犯罪成立的关键因素之一。 法律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犯罪分为故意犯罪、过失犯罪和特别犯罪三种。”在职务犯罪中,如果犯罪人有明确的故意和目的,即主观故意成立,则应当认定为故意犯罪。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八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应当认定为恶势力:(一)集体组织作案;(二)多次作案;(三)情节严重;(四)以暴力、威胁手段犯罪;(五)以危害国家安全、社会治安、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目的犯罪。”在职务犯罪中,如果犯罪人的动机是为了谋取私利、危害国家安全或者损害公共利益等,则应当认定为恶势力犯罪。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二条规定:“在犯罪案件中,应当全面收集犯罪事实和证据,查明犯罪人的主观故意、动机、手段及后果等情况。”在职务犯罪的审判过程中,法院应当全面收集犯罪事实和证据,查明犯罪人的主观故意、动机等情况,并根据情节轻重作出相应的判决。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