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意思表示瑕疵的法律后果
释义
    意思表示瑕疵可导致民事法律行为出现无效或可撤销等不同的后果。意思表示瑕疵,在我国,被称为意思表示不真实。在我国民法通则和合同法上,意思表示瑕疵包括受欺诈、受胁迫、趁人之危、重大误解等四种情形的意思表示瑕疵。
    我国《民法典》主要规定了五种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情形,主要包括:虚假的意思表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违背公序良俗;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在这五种情形中,唯有意思表示这一要素完全由行为人掌握自主权,不因客观因素而转移,是民事法律行为的基石,是《民法典》的灵魂,对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有着巨大的影响。
    所谓意思表示,是指向外部表明意欲发生一定司法上效果的意思的行为。意思表示主要包含外部表示与内心意思两个方面,其中内心意思又可分为行为意思——行为人想要行动、表示意识——认识到其行动有法律意义、效果意思——行为人欲依其表示发生特定法律效果。在这三种因素中,每一要素的缺失都会造成意思表示出现瑕疵,并导致民事法律行为出现无效或可撤销等不同的后果。
    一、意思表示瑕疵的后果
    1、欺诈,是故意隐瞒事实真相或作虚假表述使人陷入错误而为意思表示的行为。
    2、胁迫,是故意实施不法行为,使人陷入恐惧而为意思表示的行为。胁迫是一种违法的威胁。合法的威胁不构成胁迫,例如以起诉要挟,就不构成严格意义上的胁迫。
    3、乘人之危,是不正当利用他人的危难处境,迫使其接受不利条件的行为。乘人之危的目的,是追求不公平的后果。
    4、重大误解,当事人因他人或自己的过失陷入重大错误而实施的意思表示,是重大误解的行为。
    但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因重大误解和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当事人请求变更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不得撤销。
    据此,《民法典》中,重大误解、显失公平和欺诈、胁迫的民事行为是可撤销可变更的民事行为,故有别于其它无效民事行为的规定。
    二、乘人之危的意思表示是什么
    因危难处境被他人不正当利用,不得已而作出对自己严重不利的意思表示,是乘人之危而实施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危难人的意思形成和表示,都受到了乘危人的不正当干涉,违背了意思自由原则,因而不能被认为是健全的意思表示。
    三、受胁迫的意思表示的含义
    胁迫是因他人的威胁或者强迫,陷于恐惧而作出的不真实意思表示。威胁是指以预告未来的损害使相对人精神感到恐惧。强迫是指以对相对人或其亲属的身体强制或伤害。当事人因受胁迫而作出的不真实的意思表示,即是胁迫行为。
    1、须因受到胁迫而产生恐惧。如果胁迫人纵然施加胁迫,但被胁迫人并不因此恐惧,或虽有恐惧,但恐惧并不是因胁迫而生,就不能构成受胁迫而实施的瑕疵意思表示或瑕疵法律行为。
    2、须因恐惧作出意思表示。即胁迫人的意思表示与其恐惧须有因果联系。而且,其意思表示,又须迎合胁迫人的意思作出。这两个方面必须同时存在,如果被胁迫人并不因胁迫而恐惧,就不能构成受胁迫而实施的行为。进一步看,即使被胁迫人产生恐惧,但是所实施的行为却不迎合胁迫人的意思,也还是不能构成受胁迫而实施的行为。因为,受胁迫而实施的行为,其实质在于行为人的意思形成和表示均受到不正当干涉。
    综上所述,意思表示有瑕疵的情况下可以导致民事行为被被撤销,或者被认定为无效的民事行为,意思表示瑕疵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应当根据具体的情况来认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七条 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四十八条 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19: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