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军令状告罪如何定罪量刑?
释义
    拒传、假传军令罪的刑罚,犯罪者可判三年至十年有期徒刑,若导致重大损失则可判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该罪行指军人故意拒绝传递与作战相关的命令或伪造、篡改军事命令并传达或发布,造成战斗、战役损失。与战时违抗命令罪相比,拒传军令罪是拒绝传达命令,而违抗命令是拒绝执行命令。与战时造谣惑众罪相比,两者区别在于目的和主体,前者破坏作战部署,后者动摇军心。
    法律分析
    一、拒传、假传军令罪怎么判刑
    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使战斗、战役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致使战斗、战役遭受重大损失的,是指造成我军人员重大伤亡,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和军用物资严重损失,直至战斗、战役失利等。
    二、什么是拒传、假传军令罪
    拒传、假传军令罪,拒传军令罪,是指军人在战时明知是与作战有关的命令、指示等而故意拒绝传递的行为。假传军令罪,是指军人战时伪造、篡改军事命令并予以传达或发布,对作战造成危害的行为。
    (一)区分本罪与战时违抗命令罪的界限
    其区别在于:
    1、客观表现不同。假传军令罪是行为人传达或发布经过伪造或篡改的命令,只能表现为积极的行为,违抗作战命令罪则是拒不执行上级的作战命令,一般表现为不作为;拒传军令罪,也表现为不作为,即拒绝达军事命令。但拒传军令罪的行为人拒绝的是对军事命令的传达,而违抗作战命令罪拒绝的是对军事命令的执行。
    2、主体要件不同。本罪的主体是负有传达命令职责和发布命令职权的军职人员,而违抗作战令罪的主体,是接受命令的下级部属人员。
    (二)区分本罪与战时造谣惑众罪的界限
    这两种犯罪都有编造事实,致使军心混乱的情况,二者的区别在于:
    1、在主观方面,战时造谣惑众罪往往是行为人在作战能力和作战结果上,夸大敌人贬低自己,目的在于动摇军心;假传军令罪则是编发虚假命令,其目的在于破坏作战部署,但从后果看,当然有涣散部队斗志的情况发生。
    2、主体方面,构成战时造谣惑众罪的主体,可以是任何参战人员的军职人员,而假传军令罪的主体一般是参战人员中负有传达命令职责和发布命令职权的人,是军人中的特殊主体。
    结语
    军事法律中,拒传、假传军令罪的刑罚是根据其造成的后果而定。犯罪行为导致战斗、战役遭受重大损失的,将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这种损失包括我军人员重大伤亡、武器装备严重损失以及战斗、战役失利等。与此同时,拒传、假传军令罪与战时违抗命令罪和战时造谣惑众罪有所区别。拒传军令罪是指军人故意拒绝传递与作战有关的命令,而假传军令罪是指军人伪造、篡改军事命令并传达或发布,对作战造成危害。这两种犯罪的主体和目的略有不同。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武装警察法(2020修订):第八章 附则 第五十条 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文职人员在执行本法规定的任务时,依法履行人民武装警察的有关职责和义务,享有相应权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十章 军人违反职责罪 第四百四十一条 遗失武器装备,不及时报告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十章 军人违反职责罪 第四百二十七条 滥用职权,指使部属进行违反职责的活动,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22:1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