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什么是散布谣言? |
释义 | 散布谣言扰乱公共秩序将受到法律处罚,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的规定,散布虚假消息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将面临拘留、罚款甚至刑事责任的处罚。公安机关有权传唤、查证、处罚散布谣言的行为人。 法律分析 散布谣言是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 1、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 (二)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三)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所以说,若散布谣言,公安机关可以依据上述规定对行为人进行处罚,派出所会依据规定,用传唤证对行为人进行传唤、查证、处罚。 2、根据《刑法》第291条规定,散布虚假消息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要追究刑事责任。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拓展延伸 揭秘谣言的危害与应对措施 谣言的散布对社会和个人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首先,谣言会破坏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引发恐慌和混乱。其次,谣言可能导致人们对特定群体或个人的歧视和排斥,加剧社会矛盾。此外,谣言还可能对个人的声誉和形象造成严重的损害,对个人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为了应对谣言,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首先,加强媒体的监管和自律,确保传媒报道真实准确。其次,加强公众的媒体素养,提高辨别谣言的能力。此外,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谣言的警惕性。最重要的是,个人要保持理性思考和判断能力,不盲从、不传播谣言,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 结语 散布谣言是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和《刑法》第291条的规定,对于散布谣言的行为将受到严厉的处罚,包括行政拘留、罚款以及刑事责任追究。谣言的散布对社会和个人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破坏社会稳定,引发恐慌和混乱,加剧社会矛盾,对个人声誉和心理健康造成严重损害。为了应对谣言,我们应加强媒体监管和自律,提高公众媒体素养,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谣言的警惕性,并保持理性思考和判断能力,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18修正):第二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三十八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 第二十六条 以侮辱、诽谤或者其他方式侵害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21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一章 任务、适用范围和基本原则 第十七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宪法和本法的原则,结合当地民族的具体情况,可以制定变通或者补充的规定。自治区的规定,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自治州、自治县的规定,报省或者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