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如何区分有效与无效? |
释义 | 可撤销合同和无效合同的主要区别在于提出主体和损失利益属性。可撤销合同只能由具有撤销权的人提出,而无效合同任一一方均可提出;可撤销合同损害的是特定当事人的利益,而无效合同是损害国家利益或社会利益。无效合同是指合同虽然已经成立,但因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和社会公共利益,因此确认为无效。 法律分析 可撤销合同不等于无效合同,可撤销合同和无效合同有以下这些不同:提出主体不同,可撤销合同只能由具有撤销权的人提出,而无效合同任一一方均可提出;损失利益属性不同,可撤销合同损害的是特定当事人的利益,而无效合同是损害国家利益或社会利益。无效合同是相对有效合同而言的,它是指合同虽然已经成立,但因欠缺合同生效要件,其在内容和形式上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和社会公共利益,因此确认为无效。 拓展延伸 有效与无效的区别及判断方法 有效与无效的区别在于其对目标或预期结果的实现程度。有效意味着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而无效则表示未能实现预期的结果。在判断有效与无效时,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明确目标或预期结果是什么,这有助于确定衡量标准;其次,评估所采取的方法或措施是否符合实现目标的要求;然后,收集并分析相关数据、证据或反馈信息,以确定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结果;最后,根据判断结果做出相应的调整或决策。有效与无效的区别和判断方法在不同领域和情境中可能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 结语 可撤销合同与无效合同在提出主体和损失利益属性上存在明显差异。可撤销合同只能由具有撤销权的人提出,而无效合同任何一方均可提出。可撤销合同损害的是特定当事人的利益,而无效合同则损害国家或社会利益。无效合同是指在内容和形式上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和社会公共利益,相对于有效合同而言。有效与无效的区别在于实现预期目标的程度。判断有效与无效需明确目标、评估方法的符合性、收集分析相关数据,并根据判断结果做出相应调整。在不同领域和情境中,有效与无效的区别和判断方法可能有所不同,需具体分析和判断。 法律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七条: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第一百五十一条: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显失公平的,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第一百四十四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第一百四十六条: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第一百五十三条: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第一百五十四条: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