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汽车事故逃逸算肇事逃逸吗?
释义
    交通事故后逃逸属于肇事逃逸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发生交通事故后应立即停车保护现场,抢救受伤人员,并报告交通警察或公安机关。如果事故未造成人身伤亡且无争议,当事人可撤离现场自行协商处理。但若车辆逃逸,目击者应向公安机关举报,属实者将获奖励。
    法律分析
    把别人车刮了跑了属于肇事逃逸的行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都是属于肇事逃逸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条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停车,保护现场;造成人身伤亡的,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抢救受伤人员,并迅速报告执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因抢救受伤人员变动现场的,应当标明位置。乘车人、过往车辆驾驶人、过往行人应当予以协助。
    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未造成人身伤亡,当事人对事实及成因无争议的,可以即行撤离现场,恢复交通,自行协商处理损害赔偿事宜;不即行撤离现场的,应当迅速报告执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仅造成轻微财产损失,并且基本事实清楚的,当事人应当先撤离现场再进行协商处理。
    第七十一条车辆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的,事故现场目击人员和其他知情人员应当向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或者交通警察举报。举报属实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给予奖励。
    拓展延伸
    肇事逃逸行为的法律界限与责任界定
    肇事逃逸行为的法律界限与责任界定是指在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是否逃离现场的行为是否构成违法行为以及相关责任的界定。根据我国《刑法》和《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肇事逃逸行为被视为违法行为,涉及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根据具体情况,肇事逃逸行为可能构成交通肇事罪、危险驾驶罪等刑事犯罪,同时还会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法律界限主要包括逃逸行为的界定、逃逸行为的证据要求以及逃逸行为的处罚等方面。责任界定则涉及逃逸行为对他人人身安全和财产造成的损害,以及逃逸行为对于肇事责任的影响等。综上所述,对肇事逃逸行为的法律界限与责任界定的明确有助于维护交通秩序和保障公众安全。
    结语
    肇事逃逸行为是一种严重违法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任何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的行为都属于肇事逃逸。该法律明确规定了交通事故发生后的应对措施,包括立即停车、保护现场、抢救伤者等。对于未造成人身伤亡的轻微事故,当事人应及时报警或撤离现场,并协商处理损害赔偿事宜。肇事逃逸行为不仅涉及刑事责任,还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明确肇事逃逸行为的法律界限与责任界定,有助于维护交通秩序和保障公众安全。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零一条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6:0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