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民事行为能力的涵义是什么 |
释义 | 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民事主体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的资格。具有民事权利能力的自然人获得参与民事活动的资格,但是否能运用该资格受理智、认识能力等主观条件制约。我国公民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需满足两个条件:年满18周岁,或者16-18周岁且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精神状况健康正常,能正确理解法律规范和社会生活共同规则,理智地实施民事行为。患有精神病的人即使年满18周岁也不属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法律分析 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民事主体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的资格。 具有民事权利能力,是自然人获得参与民事活动的资格,但能不能运用这一资格,还受自然人的理智、认识能力等主观条件的制约。 我国公民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应当满足下列两个条件: (1)年满18周岁。 对于年满16周岁而不满18周岁,但是以自己的劳动收人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公民,法律将之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2)精神状况健康正常。 公民能够正确理解法律规范和社会生活共同规则,理智地实施民事行为。 患有精神病而不能理智地从事行为的人,即使年满18周岁,也不属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拓展延伸 民事行为能力的评定标准及其影响因素 民事行为能力是指一个人根据法律规定,具备独立行使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评定民事行为能力的标准主要包括年龄、智力状况和精神状态等因素。根据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法律规定,未成年人一般被认为缺乏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需由法定代理人代为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而成年人则被认为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自主决策并承担相应后果。然而,一些特殊情况下,如精神疾病、精神障碍或严重智力障碍等,可能导致民事行为能力的部分或完全丧失。因此,在评定民事行为能力时,还需要考虑个体的具体情况和医学专家的鉴定意见。评定民事行为能力的标准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保护个体权益、维护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民事行为能力是一个人根据法律规定,具备独立行使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评定民事行为能力的标准主要包括年龄、智力状况和精神状态等因素。未成年人一般被认为缺乏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需由法定代理人代为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成年人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自主决策并承担相应后果。然而,精神疾病、精神障碍或严重智力障碍等特殊情况可能导致民事行为能力的丧失。因此,在评定民事行为能力时,需综合考虑个体情况和医学专家意见。评定民事行为能力的标准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保护个体权益、维护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十八条 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