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生效日期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
释义 | 判决生效时间的计算方法:行政一审判决书收到后15日内如不上诉自动生效;刑事一审判决书收到后10日内如不上诉自动生效;民事一审二审判决书收到后15日内如不上诉自动生效;民事、行政和刑事二审判决书在送达时生效。法律依据:民事诉讼法第164条、刑事诉讼法第219条、行政诉讼法第58条。 法律分析 判决生效时间的计算: 1、行政一审判决书为收到判决书15日如不上诉,自动生效; 2、刑事一审判决书为收到判决书10日内如不上诉,自动生效; 3、民事一审二审判决为收到判决书15日内如不上诉,自动生效; 4、民事、行政和刑事的二审判决书在送达时就生效。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四条 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九条 不服判决的上诉和抗诉的期限为十日,不服裁定的上诉和抗诉的期限为五日,从接到判决书、裁定书的第二日起算。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八条 当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当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审裁定的,有权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逾期不提起上诉的,人民法院的第一审判决或者裁定发生法律效力。 拓展延伸 生效日期的计算规则有哪些? 生效日期的计算规则主要取决于具体的法律、合同或政策文件。一般而言,常见的计算规则包括工作日计算、自然日计算和特定日期计算。在工作日计算中,排除法定假日和休息日,以工作日的数量来确定生效日期。自然日计算则是按照日历上的连续日期来计算,不考虑是否为工作日。而特定日期计算则是基于特定的规定,如合同中约定的某个具体日期。在实际操作中,还可能涉及到起始日期、公告期限等因素的考虑。因此,根据具体的法律文书或合同条款,合理运用这些计算规则,可以确定生效日期,确保法律效力的实现。 结语 根据以上规定,判决生效时间的计算规则是:行政一审判决书收到后15日内如不上诉,自动生效;刑事一审判决书收到后10日内如不上诉,自动生效;民事一审二审判决书收到后15日内如不上诉,自动生效;民事、行政和刑事的二审判决书在送达时就生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当事人需在规定的期限内提起上诉,否则一审判决或裁定生效。在实际操作中,根据具体的法律文书或合同条款,合理运用计算规则,可以确定生效日期,确保法律效力的实现。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2020修正): 第二条 当事人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人民法院不应对诉讼时效问题进行释明。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2020修正): 第一条 当事人可以对债权请求权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但对下列债权请求权提出诉讼时效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一)支付存款本金及利息请求权; (二)兑付国债、金融债券以及向不特定对象发行的企业债券本息请求权; (三)基于投资关系产生的缴付出资请求权; (四)其他依法不适用诉讼时效规定的债权请求权。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2020修正): 第十二条 权利人向人民调解委员会以及其他依法有权解决相关民事纠纷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社会组织提出保护相应民事权利的请求,诉讼时效从提出请求之日起中断。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