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双减政策的利与弊是什么 |
释义 | 利:“双减”政策的目的是腾出学生的课外时间,从而给学生更多时间去做别的事情。在这一方面,“双减”政策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让课外辅导,那就改成课内辅导,把辅导日期改到周一至周五,而不是周六周日。 弊:原来学校负担三分之一,辅导班负责三分之一,家长负责三分之一,现在双减政策下,那些重视孩子教育的家长,甚至可能付出更多代价,要超过原来的三分之一。学生之间差距越来越大,即能力差的孩子和能力好的孩子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2021年双减政策 2021国家双减政策是《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是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双减”工作之一就是要减轻学生不合理的作业负担。此次意见提出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分类明确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等明确要求,旨在有效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 双减政策下的家庭教育 “双减”政策凸显了家庭教育的三个价值导向 家庭教育要尊重儿童权利。《儿童权利公约》明确规定儿童应平等享有生存权、全面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全面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权利。然而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下,青少年学习负担日益沉重且严重下移,甚至学前幼儿也早早开始背负升学压力,游戏、休息、娱乐的时间被越来越多的作业和课外辅导所侵占,儿童的休息权、健康权、全面发展权与参与权被严重损害。“双减”政策的实施,将为家庭生活和教育赢得更多时间和空间,提供更多自主选择和掌控的机会,从而保障孩子们玩得充足、睡得香甜,并广泛参与家庭、社会生活和事务,有利于真正尊重和实现儿童的各项权利。 家庭教育要尊重人的发展规律。人的发展和学习是有规律的,教育只有遵循了科学的规律,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双减”政策的实施,不仅强调学校教育要严格遵循教育规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综合能力,更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和学习观,摆脱“功利化、短视化”等违背教育规律、盲目从众的教育行为,赋予家庭教育更具科学理性、更具反思觉察、更具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和智慧。 家庭教育要融入家校社协同教育生态圈。建设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一致、密切配合的教育生态,是符合儿童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是儿童身心健康全面成长的需要,也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保障。“双减”政策将进一步明晰家校的定位与边界,使家庭不再成为学校的简单延伸;激活社会教育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转变功利肤浅的工具性倾向;保障家校社协同教育生态机制,使各方在履行各自功能职责的同时促进科学协同,真正以儿童为中心,为家庭教育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更多元的选择、更具个性化的支持,提高儿童和家庭的实际获得感。 基于以上三个价值导向,“双减”政策下新时代家庭教育将面临三个转变。 法律依据 《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意见 (二)基本原则。 依法规范。依法依规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审批登记、开展专项治理、强化日常监管,切实规范校外培训秩序。校外培训机构依法依规开展培训业务和相关活动,自觉维护中小学生及家长合法权益。 分类管理。鼓励发展以培养中小学生兴趣爱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培训,重点规范语文、数学、英语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培训,坚决禁止应试、超标、超前培训及与招生入学挂钩的行为。 综合施策。统筹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既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又同步改进中小学教育教学,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课后服务能力,强化学校育人主体地位,积极推动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做到标本兼治、务求实效。 协同治理。强化省地(市)统筹,落实以县为主管理责任。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分工协作,统筹做好审批登记和监督管理,形成综合治理合力,确保积极稳妥推进。 该内容由 梁广宙律师 和 律说律答 共创回答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