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如何证明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释义
    如果行为人对其非法占有目的予以承认,这当然为我们认识其非法占有目的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但司法实践中,行为人往往会辩解其并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此时我们应当如何认定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这就要坚持依靠行为人的客观行为表现来判断行为人的主观方面,因为行为是在行为人的主观意志支配下实施的,即客观行为反映主观意志,主观意志支配客观行为。非法占有目的是行为人的主观方面的要素,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它也是客观存在的东西,无论人们对其存在是否认识,它的存在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非法占有目的作为行为人的主观事实,既然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对其就有认识的可能性。
    我国《刑法》第14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刑法的通说认为,犯罪故意具有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两个方面。在我国刑法的犯罪构成理论体系下,犯罪目的是犯罪构成因素之一。犯罪目的属于人的主观方面的心理问题,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在诈骗犯罪中,行为人的心理态度是通过其外向化、客观化的外在行为来体现和反映。“主观”是反映支配行为人外在活动的主观意识,罪过属于心理态度的范畴,它由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构成。人的活动由其主观心理支配,活动的性质由主观心理决定;判断行为人的心理态度的根据则是行为人实施的诈骗行为在客观上的一系列活动表现。因此,只要存在证据证明这些客观化、外在化的行为表象和印迹的存在是确定的、属实的,就可以推断其心理态度的变化。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七十条 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将他人的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本条罪,告诉的才处理。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4 11:1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