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诱导性消费存在欺骗行为吗 |
释义 | 法律分析:诱导性消费不存在欺骗行为。一般的诱导不是违法行为也不是犯罪行为,因为营销的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进行消费,特殊情形下对于老年人或者小孩等弱势群体的诱导可能构成不道德的销售行为,对于小孩可以通过撤销合同来处理。但是如果使消费者陷入错误认识并且处分了自己财产的,则可能会构成诈骗。 一、证据规则是怎样的 证据规则包括七种: 1、相关规则:相关性是实质性和证明性的结合。也就是说,如果提出的证据证明了案件中的一个实质性争议,那么它就有相关性; 2、谣言证据规则:谣言证据包括两种证据:一种是证人在审判日之外对案件事实的陈述,另一种是证人在审判日将他人感知的事实转移到法院; 3、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主要是指刑事诉讼中通过非法搜查和扣押获得的物证的规则。从根本上说,排除违法证据是一个价值选择; 4、自白任意规则:是指通过非法或不恰当的方式获得的不是陈述者自由意志的自白,应当绝对排除; 5、反对诱导性询问规则:主要用于法庭审理。所谓诱导性询问,是指询问者的询问强烈暗示证人根据提问者的意思作出答案。如果提问有诱导,这个问题是无效的; 6、意见规则:就是要求证人作证,只能陈述自己经历过去的事实,不能把自己的判断和推测作为证词。由于确定事实,做出判断是法官的责任,证人的责任在于提供材料,而不能代表法官确定职能; 7、最佳证据规则:原始文字资料,包括录音、录像、摄影资料等作为证据,其效力优于其复制品,因此最佳。这个规则主要适用于书证。 二、诈骗罪构成的要件有哪些 构成诈骗罪的要件有: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客观方面是行为人实施了欺诈行为;其次,使他人陷入错误认识,基于错误认识自愿处分财产;最后,行为人获取财产或财产性利益。主体是一般主体。主观方面必须是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三、诈骗不知情者要怎么处罚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具体说就是行为人实施了欺诈行为,欺诈行为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并且使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之后作出财产处分,从而使被害人的财产受到损害。本罪要求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构成诈骗罪,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诈骗情节较轻不构成犯罪的,处以拘留并可以并处罚款治安处罚。如果是在对于他人的诈骗行为确不知情的情况下予以了协助行为,一般不构成诈骗罪,不承担刑事责任。是否知情应根据证人证言、被害人指控、当事人实施客观行为的合理性等其他证据综合认定。知情包括确实知情和应当知情。如果属于应当知情,同样构成诈骗的共犯。 法律依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