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绩效工资是什么? |
释义 | 根据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经济效益,依法自主确定本单位的工资分配方式和工资水平。绩效工资是指通过对员工的工作业绩、工作态度、工作技能等方面的综合考核评估,确立员工的绩效工资增长幅度,以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为基础。工资分为三部分,绩效工资是其中一种,还有基本工资和其他工资。绩效工资的考核方式有很多。像360度绩效考核、平衡计分卡 (BSC)、目标管理法 (MBO)、关键绩效指标 (KPI)这些常用的考核方法。绩效工资制的主要特点: 1、有利于雇员工资与可量化的业绩挂钩,将激励机制融于企业目标和个人业绩的联系之中; 2、有利于工资向业绩优秀者倾斜,提高企业效率和节省工资成本; 3、有利于突出团队精神和企业形象,增大激励力度和雇员的凝聚力; 4、绩效工资占总体工资的比例较高,增强了企业付薪的有效性。 一、什么是绩效工资制度具体内容 绩效工资制度的前身是计件工资,但它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工资与产品数量挂钩的工资形式,而是建立在科学的工资标准和管理程序基础上的工资体系。 具体内容:一、评估目标及其制订原则;二、业绩要素;三、评估方式;四、实施条件。 二、绩效工资制度的优势有哪些 绩效工资制度的优势有: 1、有利于进一步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内部管理,促进岗位设置、岗位聘任制、工资基金管理制度的完善; 2、有利于加强事业单位的服务意识和内部成本核算,提高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人民满意度; 3、有利于建立公平、科学、规范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等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工资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国家对工资总量实行宏观调控。 【本文关联的相关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一)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二)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九条确定和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应当综合参考下列因素:(一)劳动者本人及平均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二)社会平均工资水平;(三)劳动生产率;(四)就业状况;(五)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