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受到自然灾害的老年人可获得哪些社会救助 |
释义 | 《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规定,自然灾害发生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应当根据情况紧急疏散、转移、安置受灾人员,及时为受灾人员提供必要的食品、饮用水、衣被、取暖、临时住所、医疗防疫等应急救助;政府应当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对住房损毁严重的受灾人员进行过渡性安置;自然灾害危险消除后,受灾地区人民政府民政等部门应当及时核实本行政区域内居民住房恢复重建补助对象,并给予资金、物资等救助;并为因当年冬寒或者次年春荒遇到生活困难的受灾人员提供基本生活救助。 法律依据: 《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第二十五条 ;自然灾害发生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应当根据情况紧急疏散、转移、安置受灾人员,及时为受灾人员提供必要的食品、饮用水、衣被、取暖、临时住所、医疗防疫等应急救助;政府应当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对住房损毁严重的受灾人员进行过渡性安置;自然灾害危险消除后,受灾地区人民政府民政等部门应当及时核实本行政区域内居民住房恢复重建补助对象,并给予资金、物资等救助;并为因当年冬寒或者次年春荒遇到生活困难的受灾人员提供基本生活救助。 中央自然灾害救助补助标准 自然灾害危险消除后,受灾地区人民政府应当统筹研究制订居民住房恢复重建规划和优惠政策,组织重建或者修缮因灾损毁的居民住房,对恢复重建确有困难的家庭予以重点帮扶。 居民住房恢复重建应当因地制宜、经济实用,确保房屋建设质量符合防灾减灾要求。 受灾地区人民政府民政等部门应当向经审核确认的居民住房恢复重建补助对象发放补助资金和物资,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应当为受灾人员重建或者修缮因灾损毁的居民住房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社会救助包括哪些 社会性救助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农村特困户生活救助、城乡医疗救助等,还有对于突发的灾难,禁忌救助和应急救助包括房屋重建修复,困难生活救助。对于低收入人群和城市中的流浪乞讨人员也有临时性的生活救助。 社会救助分为救助和援助,这两种方式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维持公民的最低生活保障,而形式区别在于,社会救助具有社会责任,而社会援助属于社会义务。根据社会救助的内容来看,有生活、租房、医疗、教育、法律援助等,而根据手段分类,社会求救有资金、实物以及服务救助。 法律依据: 该内容由 谷会肖律师 和 律说律答 共创回答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