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有哪些
释义
    “劳动者”具体指达到法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以从事某种社会劳动获得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依据法律或合同的规定,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从事劳动并获取劳动报酬的自然人(中外自然人)。但并不是所有自然人都是合法的劳动者,要成为合法的劳动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并取得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区别于“非法劳动者”,如偷渡者打工。
    劳动者包括本国人、外国人和无国籍人。对其称呼有:职工、工人、学徒、帮手、帮工等。
    劳动者的主体资格始于劳动者最低用工年龄(除特种工作外为16周岁),终于法定退休年龄。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即丧失劳动者主体资格,不能再与单位形成劳动关系。此时与单位之间的用工关系,由劳动关系转变为劳务关系。
    劳动的目的和意义
    劳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目的:
    首先是认知目的。《劳动法》明确规定了:“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其次是关系目的。劳动以一种最为基本的物质生产方式,将人类相互连接起来。所以劳动不仅是人认识自己的途径,也是人得以认识群体中他人的途径,劳作关系所构成的社会关系,即劳动关系,这在《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也有相应的体现。
    最终是提升目的。人在劳动的过程中与自然交互的过程也是意义产生的过程。劳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目的,这种提升不仅仅是自我物质价值的提升,也是自我精神价值的提升。根据《劳动法》的相关规定,鼓励和保护劳动者进行科学研究、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并表彰和奖励劳动模范和相关先进工作者。
    广义上的劳动权包括哪些
    广义上的劳动权包括:工作权、报酬权、休息权、职业安全权、社会保障权、职业培训权、民主管理权、利益维护与申索权。简而言之,劳动权即有劳动能力的公民有获得参与社会劳动和领取相应的报酬的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条的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条 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该内容由 徐丽华律师 和 律说律答 共创回答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11:2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