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制定教育政策的基本原则 |
释义 | 一、教育法的基本原则:1.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原则2.教育的公共性(公益性)原则——教育法存在的基础3.教育的保障性原则4.教育平等性原则——教育权与受教育权保障的前提5.终身教育原则——受教育者发展的需要6.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原则二、我国教育法适用的基本原则1.上位法优于下位法2.特别法优于普通法3.新法优于旧法4.不溯及既往三、教育立法的原则1.社会主义方向原则2.民主性原则3.实事求是原则4.稳定连贯性原则5.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原则6.教育法规内容统四、教育法规实施的原则1.教育性原则2.效力性原则3.民主性原则4.平等性原则五、教育行政执法的原则1.合法性原则2.越权无效原则3.应急性原则4.合理性原则5.不停止执行原则六、教育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1.过错责任原则2.过错推定责任原则3.公平责任原则4.无过错责任原则七、民法的基本原则(一)平等原则(二)意思自治原则(自愿原则、私法自治原则)(三)等价有偿原则(四)公平原则(五)诚实信用原则(六)公序良俗原则(七)禁止滥用原则八、物权的基本原则1.物权法定原则2.公示公信原则九、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民事责任的分类)1.过错归责原则。2.无过错归责原则。3.公平责任归责原则。4.过错推定原则(过错责任的例外) 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条   为了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第三条   国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第四条   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国家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全社会应当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第五条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六条   教育应当坚持立德树人,对受教育者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受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治、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第七条   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第八条   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第九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第十条   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国家扶持边远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国家扶持和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第十一条   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推进教育改革,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衔接融通,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健全终身教育体系,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国家采取措施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国家支持、鼓励和组织教育科学研究,推广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第十二条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育教学语言文字,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教育教学。民族自治地方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从实际出发,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本民族或者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实施双语教育。国家采取措施,为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实施双语教育提供条件和支持。 该内容由 陈亚楠律师 和 点行律询 共创回答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