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仍有争议的枪支仍存在吗?
释义
    枪已扔掉仍属违法,应立即上交国家。根据我国法律,持枪即为准备袭击,属犯罪中止。非法持有、私藏、运输、携带枪支入出境者将受刑事追究。犯罪中止原则:1.彻底中止犯罪意图,自动选择不继续犯罪;2.实施中止犯罪行为,可为作为或不作为;3.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4.有效地停止犯罪行为或避免危害结果。若未能防止犯罪结果发生,不属犯罪中止。
    法律分析
    枪已经扔掉了还存在违法。对于所持有枪支应当及时上交国家有关部门。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带枪时原本就是准备袭击他人的,属于犯罪中止。否则属于非法持有枪支罪。非法持有、私藏枪支的,非法运输、携带枪支入境、出境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犯罪中止处罚原则如下:
    1、行为人主观上具有彻底中止犯罪的意图,即行为人在客观上能够继续犯罪和实现犯罪结果的情况下,自动作出的不继续犯罪或不追求犯罪结果的选择。首先,行为人明确认识到自己能够继续犯罪或实现犯罪结果;其次,中止行为的实施是行为人自动作出的选择;再次,中止犯罪的意图必须是完全的、无条件的、彻底的,不是部分的、有条件的或暂时的。中止犯罪的主观原因,有的是惧怕受到刑罚的惩罚;有的是由于他人的劝说而改变了原来的犯罪意图;有的是良心发现,幡然悔悟,改变了自己的犯罪意图;有的则出于对被害人的怜悯,转而防止犯罪结果的出现。犯罪中止的主观原因,不影响犯罪中止的成立;
    2、行为人客观上实施了中止犯罪的行为。第一,中止行为是停止犯罪的行为,是使正在进行的犯罪中断的行为;第二,中止行为既可以是作为的方式,也可以不作为的方式;
    3、犯罪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而不能发生在犯罪过程之外。这里的犯罪过程,包括预备犯罪的过程、实行犯罪的过程与犯罪结果发生的过程。不在这些过程之内实施的行为,不属于犯罪中止行为;
    4、犯罪中止必须是有效地停止了犯罪行为或者有效地避免了危害结果。中止行为以不发生犯罪结果为成立条件,如果行为人虽然采取了防止既遂的犯罪结果发生的积极措施,但实际上未能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或者该犯罪结果未发生是由于其他原因所至,则不能认定作为人是犯罪中止,而应认定为犯罪既遂或犯罪未遂。
    结语
    合法持有枪支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但非法持有枪支将受到法律的制裁。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犯罪中止原则要求行为人彻底中止犯罪意图,并在犯罪过程中有效地停止犯罪行为或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因此,对于非法持有、私藏、运输、携带枪支的行为,应及时上交国家有关部门,以避免违法行为的发生。只有遵守法律,才能维护社会的安宁与秩序。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四条
    【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 5: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