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三种区分原则的比较 |
释义 | 从区分理论的体系结构上看,导致产生不同的区分原则,原因是基于物权变动的不同模式,即物权变动模式事实存在着三个层次的结构。从区分合同效果与物权变动效果讲,不同的层次中有不同的构成要件及其所要求的涵摄事实,当然其发生不同的法律效果。比如,在甲将其房屋出卖于乙的个案中,仅仅交易当事人之间,债权意思主义只要有该房屋买卖契约的原因与债权性质的合意,据此产生合意原则,但不产生区分原则,此为第一层次。债权形式主义要有合法原因的债权合同及其公示(登记或交付): 1、不承认物权行为,公示方式的完成本身不具有法律行为的意义,而是纯粹的事实行为,公示完成与否只影响物权变动的效力,不影响合同本身的效力,称为公示与交易区分原则 ②。但这不是实质上的债权形式主义。 2、原因行为与物权变动分离,承认物权行为的独立性,但否认其无因性,物权变动不影响合同的效力,合同的无效会导致物权变动的无效,此即合同效力与登记效力区分原则。此为第二层次。在第三层次上,物权形式主义则还要求需要一个与债权行为相对应的物权合意——物权行为,完全接受物权行为理论——物权行为的独立性和无因性的观点,据此产生德国法上的分离原则”或者区分原则”。 由不同的物权变动模式所产生的不同的区分原则,其背后蕴涵着不同的基本理念或者价值取向。比如债权意思主义可能追求的是排除国家管理因素,充分展现纯粹的个人自由与私法自治,而径由当事人的意思发生其追求的所有的法律效果。债权形式主义和物权形式主义可能追求的是兼顾意思自治与国家管制,建立清晰的法律体系和结构。 由于第一层次上不存在区分原则,对后两种模式、三项区分原则在功能和利益衡量上,笔者认为,可取的区分原则是合同效力和登记效力的区分原则,即承认物权行为的独立性,限制物权行为的无因性绝对化。理由有: (一)在逻辑上,承认物权行为的独立性并不必然要承认物权行为无因性。物权行为独立与否首先是事实判断问题,而物权行为无因性是价值选择问题。正如学者所言,物权行为是否有因或无因,并不仅仅是逻辑关系问题,而是一种由实体法依据价值判断及利益衡量来决定的问题 ③。德国立法者也称,确立无因性旨在维护法律交往的方便性和安全性 ④。所以,反对物权行为无因性的观点完全可以承认物权行为,不必拘泥于在承认物权行为独立性之后就应进一步承认物权行为的无因性。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