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不一定立案,但可以报警。 可以向法院起诉,要求对方停止侵权、赔礼道歉、消除影响并且赔偿损失。情节严重的还可能涉及刑事犯罪。我国刑法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语言攻击是公然侮辱他人的行为 。侮辱是指故意通过言语、文字或者行为举止等方式贬低他人人格、毁损他人名誉的行为。侮辱行为的主观状态应当是故意,其方式可以是言语、书面文字或者行为举止,也可以使上述集中方式的混合。诽谤是指故意或者过失地散布有关他人的虚假事实,导致他人名誉降低或者毁损的行为。诽谤的主观状态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其方式可以是言语、书面文字或者其他任何使虚假事实散布开来的方式。 对于没有指名道姓这种情况,一般是可以搜集证据来告对方侵害了名誉权的,对于没有素质的人, 可以用法律来制裁他。 一、网络诽谤可以影响一个人的生活。 大多数人都因为对于法律没有比较全面的认识,认为自己说出说出的话不会触犯法律的。但是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每个人都要为自己所说出的话负责任,网络诽谤是会被列入刑法中的。如果一个人在网络上自由的去抨击一个人对他人造成的伤害,将会大大的影响他的生活。有一些人因为网络诽谤的原因导致自己丢了工作,而且还被家人不理解。最后再被澄清的时候,这个人已经失去了自己的原本生活,而他受到的损失也无人弥补。 二、网络诽谤会让人心理承受压力过大。 在面对网友们的指责的时候,大多数人的心理承受是没有那么强的。在没有追查出事情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而妄加评判自己的意见,这种行为其实是不正确的。网络诽谤可以让一个人患上抑郁症,之前就有新闻报道过,一个人被网络上的人不断的诽谤造谣。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这个人因为不堪这些压力跳楼自杀。这样的悲剧是每一个人都不想看见的但是有一些人,却借着在网络的背后去伤害着别人。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 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 第一千零二十五条 行为人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影响他人名誉的,不承担民事责任,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捏造、歪曲事实; (二)对他人提供的严重失实内容未尽到合理核实义务; (三)使用侮辱性言辞等贬损他人名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