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什么是犯罪嫌疑人权利? |
释义 | 本文介绍了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概念及其区别。犯罪嫌疑人是指在刑事侦查过程中,如果犯罪嫌疑人没有留下不在场证据,可以排除其嫌疑身份的人群。而被告人则是在审判阶段对涉嫌犯罪的当事人的法律上的称谓。犯罪嫌疑人可以是特定的人,也可以是未确定身份的人,但必须排除其嫌疑身份。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犯罪嫌疑人可能被排除嫌疑或者受到刑事指控。刑事侦查终结后受到刑事指控的犯罪嫌疑人称为刑事被告人。 法律分析 在被检察机关提起公诉之前的涉嫌犯罪者,被称为犯罪嫌疑人。犯罪嫌疑人是特定的人群,在刑事侦查过程中,如果犯罪嫌疑人没有留下不在场证据,可以排除其嫌疑身份。对于没有确定具体身份或者无法确定身份的人,则不能将其视为犯罪嫌疑人。 一、犯罪嫌疑人是什么意思 犯罪嫌疑人又称嫌犯,罪嫌,指犯罪侦查机关的侦查对象或者被侦查线索初步确定的怀疑对象。犯罪嫌疑人必须是特定的人,对尚未找到的和身份未确定的犯罪实施者不能称为犯罪嫌疑人。在刑侦实践中,犯罪嫌疑人可能被不在场证据和其他科学证据排除嫌疑。刑事侦查终结后受到刑事指控的犯罪嫌疑人称为刑事被告人。 二、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区别 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是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对受到刑事追诉的人在不同的刑事诉讼阶段中的两种不同的称谓。 犯罪嫌疑人,是在侦查和审查起诉阶段对涉嫌犯罪的当事人的法律上的称谓。侦查阶段一般办案机关为公安机关,有些类型案件如贪污受贿案件等为察机关,审查起诉阶段办案机关为检察机关。被告人,是在审判阶段对涉嫌犯罪的当事人的法律上的称谓。办案机关为人民法院。 犯罪嫌疑人,是1996年3月17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后,才有的称谓,以前统称为被告人。 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区分以人民检察院正式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为分界线。但要注意的是,在刑事自诉案件中没有犯罪嫌疑人的称谓,而统一称为被告人。 而罪犯,亦称犯罪人,犯人,是指被判决确定有罪而服刑役的人。 拓展延伸 犯罪嫌疑人已经批捕多长时间判刑? 1、公安机关逮捕以后应当进行侦察,时间一般为2个月,但是最长可以达到7个月(重大疑难等情况) 2、交由检察机关审查起诉1个月,可以延长半个月,可以交公安机关补充侦察2次,每次1个月,但不得退回补充侦察2次。 3、进入法院审理阶段,一般为一个月,可以延长半个月,重大疑难再延长一个月。(简易程序20天内审结。) 以上为一审程序 如果有一方对一审不服则需要进入二审程序。二审也是一般一个月,延长半个月,重大疑难再延长一个月。最后判决生效。 所以总共的最短时间为4个月,最长为15个半月。 结语 犯罪嫌疑人是指在刑事侦查过程中,被初步确定的涉嫌犯罪的人,但必须留下不在场证据才能排除其嫌疑身份。而被告人则是在审判阶段被认定为有罪的人,与犯罪嫌疑人有所区别。犯罪嫌疑人可以是特定人群,也可以是未确定身份的人,而被告人则必须有明确的犯罪嫌疑。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三章 刑罚 第五节 死刑 第五十条 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二年期满以后,减为无期徒刑;如果确有重大立功表现,二年期满以后,减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如果故意犯罪,情节恶劣的,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后执行死刑;对于故意犯罪未执行死刑的,死刑缓期执行的期间重新计算,并报最高人民法院备案。 对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人民法院根据犯罪情节等情况可以同时决定对其限制减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三章 刑罚 第五节 死刑 第四十八条 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二年执行。 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都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死刑缓期执行的,可以由高级人民法院判决或者核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七章 附带民事诉讼 第一百零一条 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被害人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如果是国家财产、集体财产遭受损失的,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的时候,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